十八大之后,如何让云南人更有幸福感?如何让边疆少数民族的素质得到更深入的提高?12月6日下午,在云南省第六届社科学术年会暨2012年社科学术活动月上,来自省内高校的教授、专家学者齐聚“幸福云南与民生关注”主题论坛,共议幸福云南建设。
社会转型应更注重“制度民生”的改善
米兰体育(中国)官方网站,MILAN SPORT副院长、教授边明社首先指出,当前的中国处于一个社会转型期,“幸福云南”既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使然,也是处理这一关系最优选择的结果。
“建设幸福云南应着力改善‘物质民生、精神民生和制度民生’。”边明社认为,所谓“制度民生”,就是要充分履行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优化公共资源。“只有让人民真正享有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生活状态,真正体会到生命的尊严和生活的意义,这样人们油然生发的幸福感就会成为一种社会常态。”
云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刘文光则站在云南民族自治地方的视角来谈。他认为,云南有37个少数民族自治地方,特殊的自然地理和人文环境,决定了要建成“幸福云南”就要进一步加强社会管理。刘文光建议,今后能够继续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少数民族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健全少数民族自治地方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健全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流动人口管控机制、健全少数民族自治地方公共安全保障机制、健全少数民族自治地方社会治安管理机制、健全少数民族自治地方公共应急管理机制、生态环境保护机制、边疆安全管控机制等。
“建设幸福云南,就要建成一个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希望今后我们有更多的市场,更少的政府;更多的服务,更少的管制;更多的权利,更少的权力;更多的参与,更少的集权;更多的法治,更少的人治;更多的满意度调查,更少‘被代表’。”云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政治学系主任李鹏飞的希望更加具体。
提高少数民族人口素质
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地理系主任陈华认为,人口素质对一个国家、民族的社会经济发展至关重要。而目前云南省人口素质,尤其是少数民族人口素质较低的状态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变。
对此,陈华教授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除了继续加强基础教育、加大教育投入外,还需要加快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我们可以尝试以国家政府为主,走少数民族经营培养的模式,在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科技与管理人才上下功夫。”
“只有少数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和人口素质的提高,才能使云南更好地跨入社会经济发展的良性轨道。”陈华说。
扩大就业 调整产业结构
“目前云南仍然存在产业结构调整层次低、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不合理、行业就业结构中的轻重比例严重失调、劳动力市场体系和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云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邹再进指出了省内产业结构的相关问题。
邹再进希望能在云南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上重视就业,进一步强化政府重大投资项目与扩大就业的联动机制。同时,加快旅游业、文化产业、餐饮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并借助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机会,积极承接东部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
邹再进还建议将推动就业纳入政府绩效考核的范畴,并出台《云南省关于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就业的实施意见》,提高规划的执行力和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