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利君、和红梅:构建中巴命运共同体的五个维度
时间:2025/1/10 16:32:46|点击数:
内容提要 在经济层面,共建中巴经济走廊使双方在基础设施、能源安全和产业链完善等方面实现互利合作与深度融合,为促进两国经济合作关系的稳定发展提供了新助力。这种深度合作有助于提升两国在区域价值链乃至全球价值链中的角色、功能与定位,并有力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在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方面,中巴两国通过加强科技、教育、医疗、文化、智库等方面的互动交流,深化了两国民间相互理解,增进了民众间的信任,为推进中巴经济走廊建设构建了坚实的社会人文基础。在安全方面,双方通过共同应对极端主义、恐怖主义、网络安全等威胁,确保地区的安全与稳定。中巴安全合作不仅强化了双边关系,也为南亚地区的和平与发展提供了支持。在战略互信方面,双方强调在多边框架内加强合作的承诺,促进了中巴共同构建协调机制应对全球性挑战。同时,中巴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彰显了对全球治理的共同承诺。通过积极应对全球性挑战,中巴展现了高度的责任感,为全球治理改革提供了新思路。基于此,构建中巴命运共同体不仅是经济合作的延伸,更是在文明互鉴、安全和战略互信方面的深化,是推动区域乃至全球治理变革的重要力量。
关键词 命运共同体;新型国际关系;中巴经济走廊;外交理念
推动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重要体现,也是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个重要途径。这一理念深刻反映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历史渊源与现实利益的紧密联系,并为应对当今逆全球化所带来的不确定性提供了新的路径。中巴命运共同体的核心在于追求互利共赢与共同发展,涵盖经济、文化、安全、战略互信和全球治理等多个维度。
一、构建中巴命运共同体的经济维度
在全球化不断深入推进的背景下,中巴两国通过构建命运共同体,不仅加强了双边关系,还为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全球治理体系的完善提供了新的动力。一方面,嵌入全球价值链使得中巴两国在国际经济体系中形成紧密的合作关系。中巴经济走廊(CPEC)的实施促进了资源配置与技术合作,增强了两国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支持。另一方面,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动为中巴合作增添了活力。两国通过促进南亚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合作,不仅扩大了贸易规模,还推动了区域内其他国家的互利合作、共同发展,强化了相互之间的经济连通性。再者,积极响应“全球发展倡议”彰显了中巴两国对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承诺。中巴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为双边经济合作注入了新的活力,拓展了新的发展空间,为促进全球经济治理的变革提供了新思路与实践经验。
(一)推动巴经济嵌入全球价值链和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
核心-边缘理论指出,全球经济活动并非均匀分布,而是呈现出显著的等级结构。“核心国家”凭借其在技术、资本和市场方面的优势,掌控全球价值链中的高附加值环节,而边缘国家通常只能参与低附加值的生产过程。在这一理论框架下,像巴基斯坦这样的“边缘国家”常处于不利地位,其经济结构和资源利用深受核心国家的影响。巴基斯坦的经济高度依赖农业,农业占GDP的比重约24%,并吸纳了37.4%的劳动力,主要出口产品为小麦、稻米、棉花以及其他初级商品。这种对农业出口的依赖反映出该国的经济结构仍以初级产品为主,产业结构有待升级。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ain,GVC)的核心理念是通过分工与合作,使各国根据各自的比较优势参与不同的生产环节,从而最大化经济效益。中巴经济走廊(CPEC)的实施不仅为巴基斯坦的基础设施注入了新活力,更为其产业结构的升级提供了强大动力,使巴基斯坦能够在全球价值链中迈向更高附加值的领域,从而实现经济的转型与可持续发展。
截至2023年1月,中巴经济走廊(CPEC)已为巴基斯坦带来了254亿美元的直接投资,创造了175.5亿美元的营收,并缴纳税收21.2亿美元。这不仅体现了CPEC在改善巴基斯坦基础设施方面的成就,更反映出其在推动经济转型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通过产业结构升级更多嵌入全球价值链。此外,还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截至2022年底,CPEC项目不仅为巴基斯坦创造了23.6万个就业机会,还培养了大量技术工人和专业人才,这不仅提升了当地劳动力市场的整体素质,还增强了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CPEC的实施为巴基斯坦新增了6000兆瓦的电力,大大缓解了巴基斯坦长期以来的电力短缺问题,确保了企业的正常生产和运营,为巴工业和经济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已建成的510公里的高速公路和886公里的国家核心输电网,大幅提升了巴基斯坦物流运输和能源传输的效率,推动了贸易流通和区域经济一体化。CPEC的成就表明,通过构建中巴命运共同体,巴基斯坦实现了更多更好融入全球价值链的目标。借助外资和先进技术的引入,巴基斯坦不仅提升了现有产业的竞争力,还推动了新兴行业的发展。这种战略性融入助力巴基斯坦向高附加值产业转型,从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此外,CPEC的目标不仅限于短期经济效益,更在于通过加强与中国等主要市场的连通性,建立更为平衡的经济格局。这种对外经济关系的深化为巴基斯坦在国际市场提升地位提供了宝贵机遇,进一步增强了其经济发展的韧性。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国家之间通过减少贸易壁垒、加强投资合作、建立共同市场等方式,实现经济的相互依赖与协调,该理论强调通过区域合作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巴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不仅深化了双边合作,更成为推动中国与南亚地区经济一体化的重要举措。CPEC不仅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推动巴基斯坦经济增长和产业转型的强大动力,将对巴基斯坦的产业结构产生深远影响。CPEC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通过建设特别经济区(SEZ)来吸引外资,推动高附加值产业的发展,助力巴基斯坦实现产业的多元化与升级,从而为其可持续经济增长奠定坚实基础。而且,SEZ的建设可以推动巴基斯坦在制造业、信息技术、绿色能源等领域广泛吸引外资,这将促进技术创新和转移,提升巴基斯坦的产业生产能力。此外,CPEC的建设过程还将推动巴基斯坦政策环境的改善。政府通过简化项目审批流程、提供税收优惠、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等举措,会优化投资环境,增强外国投资者的信心。
(二)全球发展倡议理念的重要实践
“全球发展倡议”的核心内容包括“六个坚持”:发展优先、以人民为中心、普惠包容、创新驱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及行动导向。全球发展倡议不仅着眼于各国自身的发展,更突出国际协作与共同繁荣。倡议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应对全球发展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
全球发展倡议是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付诸全球发展领域的重要举措,已成为新时代中国为国际社会贡献的核心公共产品。
中巴命运共同体建设以“六个坚持”为核心,展现了两国在促进经济增长、改善民生、推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紧密合作,成为“落实全球发展倡议”的生动实践。一是“坚持发展优先”,突出了经济发展的核心地位。在CPEC实施过程中,两国通过基础设施和能源项目的合作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成效。这一优先发展战略不仅为中国企业开拓了新市场,推动了巴基斯坦的经济转型,使中巴形成了互利共赢的局面,而且充分展示了发展优先策略在应对经济挑战中的有效性,为双方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明确了发展最终要服务于民众福祉。在中巴合作中,CPEC通过改善能源和交通基础设施,有效缓解了巴基斯坦的交通条件与电力短缺局面,使上千万家庭的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大大提升了当地人民的生活质量。这种以民生为本的策略确保了经济发展成果直接惠及普通民众,巩固了两国合作的社会基础。比如,卡洛特水电站每年为巴基斯坦提供约32亿千瓦时的清洁能源,切实保障了约500万人口的用电需求,并创造了约4500个高质量就业岗位。三是“坚持普惠包容”,强调了共享发展成果。在推动CPEC的过程中,合作不仅局限于中巴两国,还为南亚以及其他国家带来了发展机遇。通过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CPEC助力周边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贸易便利化。这种普惠合作模式强化了区域经济联系,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加强合作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借鉴。四是“坚持创新驱动”,强调了创新在推动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在中巴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中,双方积极推进技术转移和绿色技术合作,引入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使巴基斯坦在新兴产业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为其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这种以创新驱动的合作不仅提升了产业竞争力,还为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了支持。五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强调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CPEC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尤其是在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上,积极回应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据报道,苏吉吉纳里水电站项目建成后,预计年发电量达32.12亿千瓦时,可节约128万吨标准煤,减少32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为逾100万户巴基斯坦家庭提供经济的清洁电力,并助力当地能源结构优化与经济发展。绿色能源项目的实施减少了对化石燃料的依赖,推动了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了贡献。中巴这一绿色发展模式体现了双方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承诺,并为全球环境治理提供了借鉴。六是“坚持行动导向”主张通过切实有效的措施推进合作。在中巴命运共同体建设中,这一原则体现在政策的落地与具体项目的实施上,这种务实的行动导向不仅增进了双边关系,也为区域合作树立了典范,展示了合作的实际成效。总体而言,这一深度合作关系为中巴两国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并为全球其他发展中国家合作提供了成功范例,凸显了在面对共同挑战时国际团结与合作的必要性。
二、构建中巴命运共同体的文化维度
在当今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已成为国际关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先行先试项目,CPEC建设不仅在经济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还在促进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方面展现出丰富的内涵。通过响应全球文明倡议提出的“四个共同倡导”,中巴两国的文化交流将进一步深化,并为两国关系的可持续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全球文明倡议强调尊重各国文化的多样性,这在中巴关系中表现得尤为鲜明。文化多样性不仅是中巴两国共同的文化特色,更构成双方文化交流的基础。两国在文化互动中展现了高度的包容与尊重:中国在巴推广汉语与中华文化的同时,也积极邀请巴基斯坦各界到中国进行文化交流。孔子学院在巴基斯坦的设立,不仅成为传播汉语的桥梁,更是促进中巴文化理解与交流的平台。这种双向交流有助于消除误解,增强民众的认同感。此外,随着经济合作的深化,中巴在语言学习、艺术创作等方面的互动愈加频繁。巴基斯坦的音乐、舞蹈及传统工艺在中国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中国的文化艺术也逐步融入巴基斯坦社会,这为两国合作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全球文明倡议”的核心之一是推广全人类共同价值,这在中巴命运共同体建设中得到了具体体现。中巴在文化与教育合作中,始终秉持相互学习、共同发展的原则。通过教育和文化领域的交流合作还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截至2022年,已有26747名巴基斯坦学生到中国学习,中国在巴基斯坦设有5所孔子学院和2个独立孔子课堂,体现了双方在教育合作方面的深度交流。2020年5月,习近平主席给在华巴基斯坦留学生回信,鼓励他们加深对中国的了解,传播中国故事,并与各国青年共同推动民心相通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另外,两国在共同抗击自然灾害面前的相互支持,也体现了这种共同价值,而人道主义精神的发扬进一步深化了两国友谊,增强了人民之间的信任。
文明的传承与创新是推动中巴文化合作的重要动力。全球文明倡议在强调保护文化遗产的同时,鼓励创新发展。在这一理念下,中巴双方通过艺术、科技、媒体等多领域交流合作,推动了文化现代化与多样化。例如,中国引入巴基斯坦电影《帕尔瓦兹海·朱农》等,丰富了中国观众的文化视野,同时促进了巴基斯坦电影产业的出口。此外,中巴两国通过科技、教育等领域合作,积极推进联合研究和学术交流,为科学技术、工程和人文学科等领域的创新提供了平台。这种合作促进了双方学术知识的传播和对彼此文化的深刻理解,推动了知识共享和创新。
人文交流是实现文明互鉴的重要途径。全球文明倡议倡导通过人文交流促进国家间关系发展。中巴两国在政府、非政府组织及民间层面都开展了丰富的交流活动,涵盖艺术展览、学术论坛、语言学习等内容与方式。例如,中巴文化节和艺术展览为两国提供了增进了解的机会,提升了相互认同。新闻媒体合作也在加深彼此理解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文化节目和新闻报道促进双方文化的传播和价值观的交流。
在全球文明倡议的框架下,中巴命运共同体的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为两国关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与方向。通过尊重文化多样性、弘扬共同价值、注重文明传承与创新以及加强国际人文交流,中巴合作不断深化,并为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奠定了更加坚实的人文基础。
三、构建中巴命运共同体的安全维度
在当前全球安全形势日益复杂的背景下,中巴两国通过构建命运共同体,积极推动安全合作,展现了对安全问题的深刻理解与理论创新。中巴命运共同体在安全领域的合作不仅限于传统的军事层面,还涉及反恐和非传统安全事务,充分体现了新安全观的核心内涵。此外,中巴安全合作的战略定位与具体实践始终秉持全球安全倡议的理念,为区域和全球安全治理提供了新的模式和范例。这种合作不仅有助于维护地区和平稳定,还为国际社会应对多样化的安全挑战贡献了独特的智慧和经验。
(一)秉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
习近平主席于2014年5月21日在亚信峰会上首次提出了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安全观。在这一框架下,中巴两国通过深化合作,逐步形成了对安全事务的共同治理机制,该机制体现在反恐、海洋安全、网络安全等多个领域。例如,双方在反恐领域的合作不仅涉及军事行动,还包括情报共享和反恐培训,以共同应对恐怖主义对国家安全的威胁。通过共同开展联合军演和安全研讨会,双方在增强互信、协调政策上取得了显著成效。两国的合作模式强调共同安全的重要性,确保在追求各自安全的同时,维护彼此合理的核心安全关切。这一理念为南亚及周边地区的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也为全球安全倡议提供了理论与实践支撑。
在安全合作中,中巴两国始终坚持尊重主权与领土完整的原则。这一原则不仅是和平共处、国际法的基本要求,也是双方关系发展的基石。在共同面对外部威胁时,两国相互尊重对方的政治制度与发展道路,通过对话与协商解决争端,互不干涉内政。通过不断深化的战略合作,中巴两国在促进区域安全与稳定的同时,也在国际社会中展现出了团结互助的精神。这种合作模式不仅践行了全球安全倡议和国际法的基本原则,而且也为安全合作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考和路径。
中巴的安全合作始终与《联合国宪章》相契合,特别是在促进国际和平与安全方面。两国在联合国框架下的合作,为实现共同安全目标奠定了基础。中巴双方共同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通过派遣维和部队和提供人道主义援助,积极响应全球安全需求。这样的实践不仅体现了两国的国际道义,也展示了对多边合作的支持,进一步巩固了中巴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中巴在安全合作中重视各自的合理安全关切,体现了“安全不可分割”的原则。两国通过建立安全对话机制,积极沟通各自的安全利益,确保在追求本国国家安全时兼顾他国的合理关切。中巴合作应对地区安全威胁,进一步展现了两国在安全治理中的共同愿景。这种做法不仅减少了误解与摩擦,也促进了区域内其他国家对中巴关系的理解与信任。
中巴安全合作强调通过对话与协商解决分歧。在这一过程中,双方建立了多层次的安全对话机制,包括外交部门、军事部门的定期交流。这种机制为及时沟通、处理分歧、化解矛盾提供了有效平台,避免了由于误读、误解、误判而引发的紧张局势。在面临外部压力时,双方能够迅速通过对话寻求解决方案,增强了双方的战略互信,为中巴命运共同体的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统筹维护传统与非传统领域的安全
随着全球安全形势的复杂化,中巴两国在安全合作中不断拓展合作范围,涵盖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领域。双方在气候变化、网络安全、能源安全等方面开展合作,体现了安全合作的多元化。通过共同开发绿色技术和共享安全信息,中巴在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方面形成了有效的合作机制,为区域安全治理提供了新思路。
中巴安全合作突破了传统安全观念中的零和博弈思维,强调合作安全和多边主义的重要性。传统的现实主义理论往往将国家行为视为权力竞争的结果,而中巴的合作则表明了一种基于长期互利共赢与可持续发展的安全观。中巴安全合作的理论创新不仅在于对全球安全倡议的深入理解与应用,还体现在对安全观念的积极探索。通过将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理念与具体实践相结合,中巴两国在安全合作中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这一模式为其他国家的安全合作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尤其是在应对复杂安全挑战时的合作机制和策略设计。中巴两国的安全合作在全球安全倡议的指导下,体现了对共同安全的深刻理解与实践创新。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中巴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不仅有助于实现双方的共同安全目标,也为区域乃至全球的稳定与繁荣贡献了力量。
四、构建中巴命运共同体的战略互信维度
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理念为中巴命运共同体的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方向。特别是在战略互信的建设上,这一理论为两国如何实现利益共享、共同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导。
(一)促进区域安全与稳定
中巴战略互信的增强为南亚及周边地区的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在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南亚地区面临着多重安全挑战。中巴两国作为地区大国,必须共同应对这些安全威胁,以维护区域的稳定与和谐。通过建立战略互信机制,中巴能够在危机发生时保持高效的沟通与协调,积极促进地区和平稳定,避免外部势力的干扰和不当介入。进一步而言,中巴战略互信的构建还促进了地区组织的稳定与发展。例如,在上海合作组织等多边框架下,中巴能够通过联合国、区域合作组织等渠道,推动更广泛的安全合作,从而提升南亚整体的安全治理水平。这种合作不仅有助于保护两国的国家利益,也为南亚地区的长治久安奠定了基础。
中巴战略互信的增强,使得双方在国际事务中的合作更加顺畅。为中巴两国在应对全球性挑战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当前,全球面临的挑战日益复杂,例如气候变化、公共卫生危机、经济发展不平衡等问题,这些都需要各国之间的紧密合作与协调。增强中巴战略互信,有利于双方在不同场合共同发声,维护各自的利益,并在多边机制内形成合力,提升国际地位和影响力。这种能力的提升有助于中巴两国在应对复杂国际挑战时,能够更加高效地协调立场,共同推动解决方案的形成。
中巴命运共同体建设中的战略互信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新的合作范例。这一模式不仅展现了通过建立互信机制实现共同发展与繁荣的可能性,也为资源有限、发展水平不均衡的国家间的合作提供了借鉴参考。具体来说,中巴之间的合作强调“互利共赢”。这意味着发展中国家在构建合作关系时,必须找到符合自身利益和发展需求的合作路径,并努力寻找合作的“最大公约数”,并以此深化合作。中巴关系的成功实践,说明了在全球化时代,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相互依赖和共同合作来提升自身的国际地位和话语权。此外,CPEC的建设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具体的实施框架,通过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合作,发展中国家可以学习如何在国内外政策中找到平衡,推动自身的现代化进程。可见,中巴的战略互信不仅是一种外交实践,更是推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典型范例。
(二)推动国际关系理论的创新
中巴战略互信的构建反映了国际关系理论的创新。中巴强调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间的互信与合作应是实现和平与发展的核心。这一理论创新为中巴关系提供了指导,也为国际社会应对复杂挑战提供了重要思路。传统的国际关系理论通常将国家间的互动视为零和博弈,强调力量的对抗与利益的竞争。然而,中巴的合作模式则突破了这一思维局限,通过强调合作共赢和互利共生,展示了国家间良性互动的新范式。这种新型国际关系理论的提出,不仅为中巴合作提供了理论支持,也为国际社会在面临复杂的全球性挑战时,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和解决方案。
中巴战略互信的构建强调了国家间良性互动的重要性,为国际关系新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化,国家间的互信与合作将成为实现共同发展的关键。这一理论不仅适用于中巴关系,也可以为国际社会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提供思路。良性互动的机制建立,要求中巴两国在经济、文化、安全等多个层面形成长期的信任关系。这不仅为双边关系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也为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奠定了基础。这种良性互动不仅涉及政府之间的合作,还应扩展到民间组织、企业和学术界等。通过推动多层次、多领域、全方位的交流与合作,中巴两国可以建立更为广泛的信任基础,进而推动战略互信的深化。
五、构建中巴命运共同体的全球治理理念维度
在当今国际形势越发复杂多变的背景下,中巴两国的合作不仅体现了双边关系发展的战略需求,更对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与创新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中巴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深刻反映了两国在全球治理中的相互依赖与共同发展目标,强调通过紧密合作来应对全球性问题,构建一个更加公正、合理与可持续的国际秩序。
(一)全球治理理论与多边主义的实践
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国家间的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增强,这使得全球治理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议题。中巴两国在联合国、上海合作组织等多边平台上展现出的协调合作,尤其是在全球气候治理、反恐和卫生安全等领域的合作,体现了两国对全球治理的积极参与和共同责任的承担。根据全球治理理论,多边主义不仅是一种解决国际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共同利益、维护国际秩序的重要方式。在中巴两国的合作实践中,充分体现了这一理论的内涵。在全球气候治理方面,双方通过联合倡议和行动,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在反恐方面,中巴双方通过信息共享、联合军事演习等形式,增强了对恐怖主义的共同打击能力。特别是在反恐合作的框架下,两国不仅关注各自的安全利益,也承担起了对区域安全的共同责任,这实践了全球治理理论中提到的“共同责任”。
作为发展中国家的重要代表,中巴两国在推动全球发展议题方面也展现出了强烈的共同体意识。在全球经济面临诸多挑战的背景下,双方通过经济合作、技术援助等形式,积极推动南南合作。这种合作不仅体现在项目的实施上,更在于构建一种新型的国际关系,这种关系强调平等互利、共同发展。例如,在CPEC的框架下,双方通过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合作等形式,推动了巴基斯坦的经济发展,同时也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有力支撑。中巴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不仅是双边关系的深化,更是全球治理模式的创新。通过合作,中巴两国展示了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团结一致的能力,形成了共同发展的新模式。
(二)全球化背景下的责任共同体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巴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不仅为两国创造了经济利益,还向全球输出了多种国际公共产品。这些公共产品包括基础设施建设、金融合作等,涵盖了经济发展的多个领域。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中巴积极参与全球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加强了两国的经济联系,也为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出了贡献。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CPEC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巴基斯坦提供了必要的投资和技术支持。CPEC中的交通网络建设和能源项目,不仅改善了巴基斯坦的经济结构,也为地区内其他国家提供了交通便利和能源保障。这体现了中巴命运共同体作为责任共同体的特征,通过提供国际公共产品来推动区域合作。
中巴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在全球治理中具有示范效应,尤其是在推动南南合作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方面。例如,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合作中,中巴两国积极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合作模式。这一模式不仅提升了两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话语权,而且为其他国家展示了如何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找到平衡的方法。
中巴通过在经济、文化、安全、政治等领域的合作,构建命运共同体,不仅推动了彼此的共同发展,彰显了两国合作的价值和意义,而且展现出全球治理理念,推动了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与发展,彰显了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共同责任和意识,为推动南南合作、应对全球性挑战提供了新的路径。在全球化加快推进的背景下,中巴两国通过多边合作与共同发展,构建了一个具有创新性和独特性的责任共同体。这种合作模式不仅促进了双边关系的发展,也为其他国家在参与全球治理时提供了借鉴与参考,有利于推动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
结语
“这个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潮流,旧的殖民体系土崩瓦解,冷战时期的集团对抗不复存在,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都再也无法单独主宰世界事务”。中巴关系自1949年建交以来,经历了复杂的国际环境,逐渐从传统双边外交向命运共同体建设演进,反映了中巴外交理念从现实主义向新型国际关系的转变。这一转变不仅反映了两国外交政策的根本性变化,也为国际关系的学术研究提供了新的案例。
一是在传统的现实主义框架中,国家行为者被视为自利的主体,主要关注自身的生存与利益。这一转变揭示了国家认知的演变,中巴双方更加认识到彼此的命运与合作紧密相连。而中巴经济走廊的建设,便是这一意识的具体表现,体现了双方从单一的“自我”意识向共同体意识的跃迁。二是在现实主义理论框架下中,国家间的互动往往是基于物质利益的权衡,而新型国际关系理论则强调共同价值观和理念的共鸣。中巴双方在长期的交往中,逐步建立起基于互信与共同利益的合作框架。中巴关系的发展表明,国家间的合作不应仅仅基于经济利益的考量,更要考虑文化、历史与价值观的共通性。三是从安全依赖到经济互助的转型。中巴经济走廊的提出与推进,不仅仅是经济利益的结合,更是双方在发展理念上的深度契合。此种经济互助关系的建立,标志着两国在合作方式上的创新,即从单一的安全依赖转向更为综合的互惠合作。四是全球治理视角下的多边合作。现实主义理论往往忽视多边合作的重要性,而新型国际关系理论则强调国家间的协作与共治。在中巴关系的演进过程中,双方开始在全球治理、环境保护等领域加强合作,推动区域与全球层面的协调。这种转变不仅反映了中巴双方在应对全球性问题时的责任感,也为新型国际关系理论的实践提供了生动的案例。中巴在应对气候变化、反恐等方面的合作,展示了多边合作的新路径,强调了共同治理的理念。五是从短期利益到长远战略的规划。现实主义理论强调短期利益与权力的相对关系,而新型国际关系理论则更关注长远的战略布局。在中巴关系中,双方逐渐认识到,只有通过长远的合作战略,才能实现共同繁荣。这种长远战略的思维方式,不仅要求双方在当前的合作中寻找共赢,也强调在未来的全球竞争中保持战略定力。中巴经济走廊的长远规划,便是这种战略思维的具体体现,展示了双方在新型国际关系理论框架下的创新合作模式。
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先行先试项目,CPEC承载着促进中巴两国深度合作的重要使命,其不仅是经济合作的框架,更是中巴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具体实践平台。中巴命运共同体的建设,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国际关系中的创新性探索,体现了全球化背景下各国共同面对挑战、实现共赢发展的重要性。通过在经济、文化、安全等领域的深入合作,中巴双方为国际关系理论的演变提供了新的范例,展示了在多极化世界中,国家间可以通过合作实现共存共荣的可能性。
中巴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不仅体现了中巴两国深化合作的实际成果,也在全球治理与国际关系理论方面实现了创新。中巴命运共同体强调在追求各国自身利益的同时,须考虑他国的安全与发展,从而实现共赢。这一合作理念突破了传统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的理论框架,为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治理提供了重要的合作样板,展示了各国应在面对全球性挑战时加强协作。中巴经济走廊的成功实践,不仅为两国带来了经济增长和社会繁荣,也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推动了区域互联互通与产业升级。此外,中巴在多边平台上的积极合作,增强了双方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贡献了力量。未来,中巴要继续深化合作,推动命运共同体建设,为推动区域及全球稳定与繁荣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作者:陈利君,米兰体育(中国)官方网站,MILAN SPORT副院长、研究员
和红梅,米兰体育(中国)官方网站,MILAN SPORT南亚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来源/作者:《当代中国与世界》(2024年第4期)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