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专家视点

杨晶:厚植民族团结进步的生态底色

时间:2025/1/6 16:39:15|点击数:

  厚植民族团结进步的生态底色

  不断绘就美美与共的美丽中国新画卷,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筑牢生态文明根基

  

  杨晶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为新时代新征程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始终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推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目标有机结合,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厚植民族团结进步的生态底色,不断绘就美美与共的美丽中国新画卷,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筑牢生态文明根基。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这一“根本大计”,体现了中华民族在自然面前的自省、自律、自觉,阐明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与自然生态演进的内在关系,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中的关键性作用,凸显了生态文明建设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基础性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推进生态文明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创造性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我国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不断完善,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生态文明根基不断得到夯实。

  生态文明建设为以中华民族大团结促进中国式现代化凝聚广泛力量。五十六个民族凝聚在一起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五十六个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共同走向现代化,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各族人民的利益和国家利益是一致的。中华民族大团结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前提和基础。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要方面,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参与、共同享有的事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满足各族人民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有利于提高各族人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广泛凝聚起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为以中华民族大团结促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源源不断、坚不可摧的力量支撑。

  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首先,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于生态文明建设全过程。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将党和国家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与要求,不折不扣贯彻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政策制定、计划展开、方案实施等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其次,要坚持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引导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以高品质生态建设成果支撑高质量发展,共建共护共享美好幸福家园。再次,要整合协调各族人民的生态利益,保障各族人民享有优美生态环境和绿色生态产品的权益,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各族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让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族人民。最后,要在各族人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培育中华民族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共同的集体记忆,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生态文化符号,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生态文明建设深度融合、相互促进。

  以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首先,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这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向纵深发展,并取得历史性成就的根本保证,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总体要求的首要方面。其次,要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把增进各族人民福祉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提升各族人民的生态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再次,要站在对各族人民、对子孙后代负责任,确保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始终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内在统一来把握发展、衡量发展、推动发展,不断书写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新篇章。最后,要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生态文化,从中汲取中华民族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丰富独特的生态理念、生态智慧和生态经验,积极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着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强大精神文化支撑。

  [作者系米兰体育(中国)官方网站,MILAN SPORT哲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本文系202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藏彝走廊多民族生态道德共识及其对生态协同治理的价值研究”(项目编号:23XKS019)的阶段性成果]

来源/作者:云南日报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