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动态讯息 > 社科视窗

谢伏瞻: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5·17”重要讲话精神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时间:2020/5/18 16:57:44|点击数: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这在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5·17”重要讲话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深刻阐明了哲学社会科学的地位作用,精辟论述了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极端重要性,鲜明提出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战略任务,科学回答了事关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长远发展的一系列根本性问题。以“5·17”重要讲话为标志,新时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揭开了崭新的篇章。

  四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5·17”重要讲话精神的贯彻落实,高度重视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文件,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在党中央亲切关怀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在“5·17”重要讲话精神鼓舞和鞭策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取得显著成就。四年来,全国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学术导向和价值取向,深入学习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坚持立足中国实践,融通古今中外,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围绕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展开深入研究,不断推出有思想含量、有理论分量、有话语质量的研究成果;坚持问题导向,加强智库建设,不断提升哲学社会科学服务党和国家大局的能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科研理念,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精神生活的向往。哲学社会科学“五路大军”已经逐渐成长为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队伍。

  2017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建院40周年专门发来贺信,2019年1月2日、4月9日,又分别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和中国非洲研究院成立发来贺信,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高度重视,对我院的亲切关怀。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三次致我院贺信精神指引下,院党组带领全院同志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学术导向和价值取向,繁荣中国学术,发展中国理论,传播中国思想,与伟大时代同发展,与亿万人民齐奋进,努力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阵地,发挥为党和国家决策服务的思想库功能。《讲话》发表四年来,我院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工作取得新成绩,各项工作取得新突破新进展,呈现新面貌。

  四年来,我们不断深化对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贺信精神重大指导意义的认识;不断深化对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的地位作用、职责使命和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的认识;不断深化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战略要求的认识;不断深化对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的领导的认识。全院同志更加自觉地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三次致我院贺信精神上来,把力量凝聚到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战略任务上来。

  四年来,我们持续深入学习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坚持以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科研。创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建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文库”,出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丛书》(12本)等研究阐释成果,扎实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我院作为马克思主义坚强阵地和党的意识形态阵地的地位更加巩固。

  四年来,我们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顺利完成中国历史研究院和中国非洲研究院组建工作,完成中国历史研究院科研大楼装修改造工程和中国考古博物馆布展,扎实推进《(新编)中国通史》纂修和《清史》审读等重点工作,中国历史研究院和中国非洲研究院开局良好。

  四年来,我们坚持守正创新,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贺信精神为指引,结合实际,确定了新时代我院“三大体系”建设的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完成了大范围学科调整。落实科研“放管服”精神,突出高质量导向,深化创新工程管理体制机制改革,高质量成果不断涌现。配合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圆满完成党中央交办的重大国情调研任务。建立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体系,成立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牵头建立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科研诚信建设联席会议制度。

  四年来,我们坚持问题导向,高水平建设国家高端智库,服务党和国家大局水平显著提升。聚焦新时代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围绕中美贸易摩擦、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和“十四五”规划研究等开展对策研究,完成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报告,受到党中央肯定和重视。积极开展对外高端智库外交,召开系列国家高端智库论坛,阐述中国立场,取得良好效果。配合主场外交,主办、承办一系列智库分论坛,不断提高国际话语权。

  四年来,我们狠抓人才体系建设,人才高地建设跃上新台阶。推进机构编制备案制管理试点,深化职称制度改革,拓展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发展空间。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员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发挥引领作用。制定重点人才支持计划实施办法,建立院优秀年轻干部人才库,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高地作用日益凸显。

  新时代贯彻落实“5·17”重要讲话精神,最重要的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这是新时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崇高使命,也是检验我们是否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试金石。全院同志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认清肩负的崇高责任和神圣使命,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持续贯彻落实“5·17”重要讲话和习近平总书记三次致我院贺信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着力增强学术力、思想力、影响力,着力推出高质量成果和高水平人才,繁荣中国学术,发展中国理论,传播中国思想,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

  一、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旗帜和行动指南。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要求,是哲学社会科学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保证。近年来,我们在学习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做了大量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仍存在不小差距。现在的关键,是要按照学懂弄通做实的要求,进一步把学习研究阐释工作引向深入,真正做到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我们要在把握这一重要思想科学体系上下功夫,着重领会其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重大原创性贡献,领会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领会其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新部署。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是我们的指导思想,也是我们的研究对象。我院作为马克思主义坚强阵地,必须要拿出与我们地位相称的标志性研究阐释成果。要注重整体性系统性研究,充分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各个领域的独创性贡献。要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各地各领域贯彻落实的生动实践,加强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让理论研究阐释更加饱满、更有张力。要在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上下更大功夫,善于将政治话语转化为学术话语,力求在思想上有新感悟、政治上有新升华、研究上有新进展,把彻底的理论讲彻底,把鲜活的思想讲鲜活,为深化理论武装提供学理支撑。

  二、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

  作为党中央直接领导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国家队,我们要将高质量发展贯穿到各个方面,切实在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上做出更大努力,在提高服务党和国家重大决策水平上做出更大努力。要扎实推进学科调整方案落实落地,巩固学科调整成果,并着手思考如何推进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力争在五年内基本构建起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要以增强学术力、思想力、影响力为导向,深入实施精品工程,完善“登峰战略”计划,深入实施创新工程升级版。要强化问题意识和需求导向,聚焦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聚焦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聚焦党中央国务院关心的战略和政策问题,组织精锐力量,开展理论和政策研究,努力推出具有前瞻性、战略性、全局性、储备性的高质量重大成果。我们要主动作为,积极参与国家高端智库建设。提升应用学科智库研究成果质量,抓好基础学科研究成果的应用对策转化,加强集体攻关,拿出有分量的智库研究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国,研究队伍、论文数量、政府投入等在世界上都是排在前面的,但目前在学术命题、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学术标准、学术话语上的能力和水平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还不太相称。我们必须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强化主体意识,抓住原创这个关键,加快哲学社会科学中国化的步伐。要坚持用中国理论解读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丰富中国理论。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根据新的实践,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的学理支撑。

  三、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强大动力

  改革创新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不竭动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项极其繁重的任务,需要统筹各方面力量协同推进,就必须建立健全科研体制机制,关键是要形成一整套能够充分解放和发展科研生产力的制度体系。近年来,我们不断建立健全体制机制,推进科研体系和管理体系现代化,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作出了积极贡献。

  要继续深化科研管理改革,使创新工程在“三大体系”建设中更好地发挥引导和促进作用;理顺科研管理制度与学科建设之间的关系;加强“登峰战略”与学科调整的衔接,释放“三大体系”建设的活力。要改革完善评价体系,在职称评定、创新工程考核等方面使高质量科研投入和产出相匹配,鼓励科研人员做有深度、高水平的研究;在科研管理制度上做到以个人研究为基础,形成鼓励集体攻关和合作研究的氛围,有效发挥评价体系的“指挥棒”作用。要整合资源,发挥优势,推进我院智库管理体制机制创新。要着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人才培养使用制度,创造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环境,要特别重视培养青年人才,引进高水平的稀缺人才。推动形成科研人员能上能下、能进能出、人尽其才的局面,加快人才成长速度。还要改善学术生态,着力营造拴心留人的软环境。

  我们要投入更多精力、下更大气力抓落实,加强领导,科学统筹,把我们描绘的加快构建哲学社会科学的蓝图变为现实。

  四、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要不断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的领导。要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学术导向和价值取向,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着力建设政治机关、模范机关。加强政治引领,确保哲学社会科学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正面宣传和积极“亮剑”相结合,有力辨析批驳“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要贯彻“双百”方针,鼓励大胆探索。我们要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弘扬良好学术道德,推出更多标注时代的精品力作。

  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持续深入贯彻“5·17”重要讲话精神,敢于担当,积极作为,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本文系作者2020年5月15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上的总结讲话摘要)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

来源/作者: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任编辑:代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