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动态讯息 > 社科视窗

向德平:推动新时代社区治理创新发展

时间:2020/7/16 9:18:17|点击数:

  社区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单元。社会治理的重点在社区,难点也在社区,必须把社会治理的重心落到基层社区。新时代要推动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推进社区治理创新发展,实现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社会变迁推动社区治理发展

  我国社会经历了从“乡土中国”到“单位中国”再到“社区中国”的变迁,社区治理对于个体、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在个体层面,社区治理能够动员居民参与、满足居民需求、提升生活质量、增强居民获得感;在社会层面,社区治理能够协调资源、维护社区稳定、化解社会风险、促进社区和谐。

  社区治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完善社区治理结构,加强社区组织建设,凝聚社区内部各方力量,推动社区多元主体共同解决社区问题。其二是建立社区服务体系,提升社区社会服务能力,满足社区居民的多层次、多样化服务需求。其三是培育社区共同体精神,改善现代社区居民之间较为疏远的情感状态,提升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意识与能力,增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营造和谐温馨的社区氛围。

  打造社区治理新格局

  社区是社会的基础单元,我国一直重视社区工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区建设经历了四个阶段的发展。第一个阶段是社区服务阶段,这一阶段以社区服务为核心,以民政服务为重点。第二个阶段是社区建设试验探索阶段,上海、青岛、南京、杭州等城市积极探索社区建设的路径。第三个阶段是社区建设全面深化阶段,核心工作是创新社区管理体制、构建社区组织体系。第四个阶段是社区治理阶段,重点在于构建城乡社区治理体系,提升城乡社区治理能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以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根本坐标,创新社区治理体制,改进社区治理方式,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治理格局,体现了政府与社会共同治理社区事务、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善治特征,社区治理呈现目标公共化、主体多元化、内容丰富化、方式智慧化等主要特点。

  第一,社区治理目的向善治转变。善治是指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治理过程,其本质是政府与社会的合作治理。要维持社区稳定、激发社区活力、促进社区和谐,就必须创新社区治理体系,走社区善治之路,让社区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要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治理体系,切实提高治理系统化、社会化、精细化、法治化、智能化水平,努力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区治理共同体。

  第二,社区治理主体由政府向多元转变。我国社区治理的主体从以党政为中心的单一主体向政府、社会组织、社区单位、企业等多元主体共治的方向发展。我国不断探索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路径,推动参与式社区治理模式的形成与完善。社区参与的途径、方式日趋多样化,社区党组织、社团组织、志愿组织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提供了平台,网络技术的运用使得居民参与的方式更加灵活、便捷。

  第三,社区治理内容由政务向居务转变。在过去的实践中,我国的社区服务呈现出“行政化”“慈善化”两种特征。事实上,社区服务的对象应该是全体社区居民,社区服务的内容应坚持居民需求导向,社区服务的方式应该专业化、精细化,以满足社区不同群体的需求。随着社区服务专业要求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社区引进社工机构,为居民提供专业化的优质服务,进而逐步实现了从政务向居务的转变。

  第四,社区治理方式由管理向共治转变。改革开放初期,政府在社区治理中处于主导地位。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社区数量急剧增加,社区管理工作愈发繁杂,居民物质文化需求不断增长,政府单一主体无法承担所有的社区事务,诸多社区事务都需要社区内外的多元主体相互配合、共同协商,利用多种资源与手段来解决。我国各地城乡社区应积极推动社区多元主体的协商共治,集中多方资源解决社区问题、化解社区矛盾。

  提高社区治理效能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区治理也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首先,社区作为个体主要的生活空间,是风险承担最集中、最基础的单元。其次,居民高品质、多层次的服务需求与有效供给能力不足之间存在矛盾。最后,社区作为居民生活的公共空间,应该具备公共性。社区如何更好地为居民提供公共产品,并建立起公共精神、公共道德,是社区治理面临的挑战。

  社区治理是一个长期过程,在未来的发展中,应积极应对居民需求多样化带来的挑战。以重塑社区公共性为目标,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积极推进系统性治理、社会化治理、专业化治理、适应性治理和智慧化治理,提升社区治理能力,提高社区治理效能。

  第一,动员多元主体,实施系统化治理。社区治理强调多元主体的参与和协同,实现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合作治理。社区既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又要群策群力,充分调动市场和社会组织的积极性。实施系统化治理,就要营造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治理氛围,培养各主体之间的协作精神,提高治理主体的协同能力,激发社会动能,提升社会活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共同体。

  第二,提高参与水平,实施社会化治理。社会组织以其公益性、专业性、灵活性,成为社会主体参与治理的关键力量和社区居民参与治理的重要平台。因此,要积极提升社区社会组织的自主性,加强社会组织的参与能力和提高管理水平。居民是社区的主人,是社区治理的主体。应广泛动员居民主动关心社区事务,积极参与社区治理,促进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实现社区自治。

  第三,推动流程再造,实施专业化治理。流程再造是社区治理创新的重要形式,其目的在于打破传统分散、串联式的社区服务流程,建立并联、一站式、无缝隙的服务流程,为社区居民提供实时、精准、个性、便捷的服务,减少或避免社区服务中的被动式回应及消极式应对,实施专业化治理。实施流程再造,一是观念再造。要确立社区治理理念,坚持服务导向、需求导向、问题导向。二是职能重塑。要整合社区管理和服务职能,实现全过程、连续性的社区管理和服务。三是结构重组。将社区管理和服务部门由垂直职能模式转变为以流程为导向的水平组织模式,建立起“扁平化—适应型”社区服务组织结构。四是流程重建。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重新配置服务流程,实现社区服务的电子化、智能化。此外,社会工作等专业社会主体以其专业的工作理念与方法,逐渐成为提供社会服务、满足社区居民服务需求以及预防、解决社会问题的重要力量。因此,要注重引进各种专业力量特别是社会工作专业力量,提升社区治理的专业化水平。

  第四,增强社会韧性,实施适应性治理。社会韧性是社会在遭遇风险时维系结构和发展的力量。增强以社会团结、社会整合、共同体意识为基础的社会韧性,对于社区治理具有重要的意义。适应性治理的目的是增强社区社会韧性、提高社区抵御风险的能力。社会信任是增加社会韧性的前提和基础,要开展社区文化建设,重视社区人文关怀,促进社区互动,建立社区信任,构建有温度的社区治理体系。

  第五,运用现代技术,实施智慧化治理。物联网、地理信息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智慧化治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智慧治理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治理,更重要的是理念、价值、体制、机制的变革,是社会治理在制度、体制、机制和技术等方面的持续创新与深度融合。智慧化治理的目标,是构建治理理念与治理技术相适应的社会治理模式。智慧化治理需要从社区公共利益出发,协调各治理要素及其关系,选择科学、适当的治理方式,做到治理体系精密,治理主体精干,治理手段精确,治理绩效精准。

  (作者系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二级教授)

来源/作者: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责任编辑:代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