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动态讯息 > 社科视窗

着力推动生态文明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

时间:2019/12/3 17:04:34|点击数:

  

  10月31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济南市委市政府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智库、济南社会科学院承办的“中国社会科学论坛(2019年·经济学):生态文明范式转型——中国与世界”国际论坛在济南召开,会议同时举行了《美丽中国:新中国70年70人论生态文明建设》著作首发式。为飨读者,本版特选摘部分出席领导发言和新书序言。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全球治理新时代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丁仲礼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推进中国现代化事业的重要内容,深入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和富有全局性的变化,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与此同时,中国秉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已经在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目标上,尤其是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战略措施,取得了阶段性成就。一是坚持节约优先,提高能效的发展战略。二是将能源领域可持续发展目标融入国家规划,并持续推动能源领域科技革命。三是不断完善环境法规和规章体系,出重拳治理环境污染。四是持续推进国土绿化,不断完善自然保护区体系,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五是深度参与和积极推进国际绿色发展合作。

  中国70年以来的发展成就令世界瞩目,生态文明建设也进入有条件、有信心与世界各国坦诚开展全方位、多层次交流合作的新时代。中国愿意积极参与全球绿色发展合作,在全球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携手创造世界生态文明美好未来

  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会长 陈宗兴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不只是在人与人、国与国之间展开,也在人与自然中展开。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是涉及人类公平正义和永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

  在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系统退化、环境污染严重的时代背景下,建设生态文明,提供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源、宜人的气候和舒适的环境等生态产品,惠及百姓民生、关系百姓安全,是社会公平最直接、最明显的体现,可以在利益诉求日益多元的社会现实下更好地凝聚发展共识,生态文明之路显然更符合人类未来发展的需要。生态文明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中人与人、国家与国家之间和谐共生的基础和保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世界携手应对全球生态危机、提高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能力和效率的必然选择。

  倡导绿色发展既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永续发展目标的客观要求,也是推动全球经济转型的内在规定。实践证明,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必须不失时机地转型升级,这是取得战略主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决定环节。

  我们必须要认识到,对世界上任何国家而言,保护生态环境、推进绿色发展是重大的政治问题、民生问题和发展问题,没有任何国家能够独善其身。其中,守护、传承、创新中华文化的软实力,已是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加强的新着力点。

  携手创造世界生态文明美好未来

  积极构建生态文明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 谢伏瞻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首次明确提出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大论断和战略任务,强调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习近平总书记还深刻阐明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三项原则:体现继承性、民族性;体现原创性、时代性;体现系统性、专业性。

  生态文明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大课题。当今中国,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性时刻,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地位空前高涨、前所未有。生态文明建设既是党的十九大确定的千年大计,又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确定的根本大计,是浩浩荡荡的时代潮流。

  生态文明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工作者,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遵循,更加关注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现实问题,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丰富和拓展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的关系学说,不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的历史台阶。

  守护良好生态环境这个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生态环境部部长、党组书记 李干杰

  70年来,我们党坚持在保护生态环境中增进民生福祉。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围绕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70年来,人民群众从“盼温饱”到“盼环保”,从“求生存”到“求生态”,生态环境在人民群众生活幸福指数中的地位不断凸显。

  当前,不同程度存在的重污染天气、黑臭水体、垃圾围城、农村环境问题依然是民心之痛、民生之患。要从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做起,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70年实践经验表明,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生态环境问题也必须通过发展来解决。发展经济不能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竭泽而渔,保护生态环境也不是要舍弃经济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良好生态本身蕴含着无穷的经济价值,能源源不断地创造综合效益,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以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造福于民。

  筑牢生态文明之基 走好绿色发展之路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书记 马建堂

  走绿色发展现代化道路,必须要深刻领会并自觉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始终坚持 “八大原则”,即坚持生态兴则文明兴的文明史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方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宗旨精神;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思想;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的坚定决心;坚持建设美丽中国全民行动的人民立场;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大国担当。

  走绿色发展之路,就是要从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入手,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重大部署和重要任务落到实处。一要牢牢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二要将绿色发展贯穿经济社会全过程。三要加快构筑绿色现代产业体系。四要持续完善生态文明制度和政策体系。五要深化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和理论研究。

  回首70年生态文明建设的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唯有更加深入学习和深刻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加快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才能迎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推动美丽中国建设跃上新台阶。

  从战略高度深化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和实践认知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 蔡昉

  要从战略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重要地位。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认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承认尊重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将自然资源纳入生产力范畴,提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更加关注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现实问题。

  要从实践的高度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体系性和实践性。生态文明建设包含了生态文化、生态经济、生态环境质量、生态安全、生态环境法律制度等在内的生态文明体系,在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中有着自身的完整性,同时必须看到,取代农耕文明的工业文明对人类物质财富积累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生态文明不是简单地否定工业文明,而是要发展生态技术,拓展生态产业,拓展生态保护,改造和提升工业文明。既要补上工业文明的课,又要创新和形成生态文明的话语体系,形成中国特色的、具有世界共识的生态文明话语体系,这是我们生态文明智库的学术使命和历史责任。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绿色转型之路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党组成员 王一鸣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绿色转型进行了不懈的探索,要找到一条推动经济发展、摆脱对高能耗高排放和环境损害的依赖,使得经济增长与资源节约和排放减少能够形成一个相互促进的绿色的发展方式。过去40余年,中国工业经历了一个高速增长的扩张过程,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个工业化过程,现在这种扩张也带来了能源资源的消耗和污染排放的迅速增加。

  同时,中国也在推动经济转型中探索绿色发展的道路。中国确立了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坚持实施可持续的发展战略,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确立了包括绿色发展在内的新发展理念,也在探索绿色转型之路,取得了积极成效。

  着眼未来,我们要有一个战略指导,即建立一个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包括发展清洁生产的绿色工业、循环的绿色农业以及合同能源管理、合同节水管理的绿色服务业。同时,要建设绿色的科技创新体系,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开展污染物及危害的机理研究,为绿色的科技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推动实现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原副主任 杨伟民

  工业文明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在工业文明的价值观里,人是绝对的主体,自然是客体,人决定自然,自然只是满足人的需要的生产对象。在这种价值观中,人类是不考虑自然价值和自然损害的。但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今天,人类已经清晰地看到了这种发展的不可持续性,需要重新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需要以一种新的境界来延续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正在积极推动并将逐步形成的一种社会形态,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态。在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过程中,当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可持续时,人与人之间就会爆发冲突,最终可能毁灭社会文明。

  因此,生态文明建设不是一个简单的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的环境问题,不是单纯的项目、资金、技术、政策问题,而是价值观问题。它是对人类生产生活方式进行根本性变革,是用生态文明的理念和原则改造我们的经济发展方式、社会结构、价值理念,是改变体制、制度和机制,是涉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一场深刻革命,其目标是要建设一种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关系和谐的社会。

  山东有深厚的生态文明历史渊源

  山东省委副书记 杨东奇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亲临山东视察,要求山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走在前列,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走在前列,全面开创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局面。我们牢记总书记嘱托,深入调研,系统谋划,形成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走在前列”“全面开创”为目标,以新旧动能转换、乡村振兴、海洋强省等八大发展战略为支撑,以全面深化改革为保障,以全面从严治党为统领的整体发展格局。

  山东有生态文明的深厚历史渊源,发源于齐鲁大地的儒家、墨家以及道家思想,都饱含丰富的宣扬人与自然和谐一致的传统生态观。

  近年来,山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并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大力推进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我们将在构建尊重自然、绿色发展的经济结构和产业体系方面持续用力、久久为功,着力解决好工业文明带来的矛盾,努力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为建设生态山东、美丽中国,实现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在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中建设生态文明

  山东省委常委、济南市委书记 王忠林

  当前,济南正处在“走在前列”、迈向万亿俱乐部的重要窗口期。全国唯一的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济南片区等国家重大战略在济南交汇叠加。

  我们将着力构筑绿色空间,做到生态美,坚决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策并举,深入实施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生态保护和修复,进一步优化绿色发展空间、城市生态布局和自然生态功能,加快构建南有诗画群山、北有黄河绿廊、西有万亩湿地、东有百脉泉群、中有泉城客厅的体系。

  我们将着力发展绿色产业,做到生产美。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服务业,加快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加快培育量子科技、人工智能、超级计算等高端前沿、绿色智慧产业,加快发展文化创意、生态旅游等绿色服务业,推动自然资本和城市乡村大幅增值,让“美丽风景”变成“美丽经济”。

  同时,积极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广泛开展绿色机关、绿色学校、绿色医院、绿色社区、绿色家庭创建活动,让“听得见泉水叮咚、看得见一城山色”成为济南亮丽的名片。

  处理好保护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联合国前副秘书长、美国卡内基国际事务伦理委员会执行主任 扎诺斯·帕兹托(Janos Pasztor)

  当前,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安全,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GDP是衡量经济活动的一个重要指标,但全世界已经形成共识,就是仅用GDP并不足以衡量全部发展情况。“平衡经济增长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是一个难题,这不仅是中国的难题,也是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难题。处理好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道阻且长。为实现21世纪的可持续发展,积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我们可以通过共同承担风险找到一些解决思路。

  首先,要运用新技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气候变化趋势愈发明显,将影响我们未来生活的可持续性。因此,应对气候变化,需要整治汽车尾气排放、整治工业污染,以及通过治理大气污染的方式来实现,这就需要新技术的介入。但在实际过程中,我们必须要考虑技术成本与技术的可操作性,运用更多新技术来改变环境污染现状。

  其次,要确保政策的执行。如果做了决策却没有执行,决策就没有意义。因此,我们还需要完善监测、评估体系,提高平台机制运行的透明度、平等性等,以确保资金、责任明晰到位。

  建设自然资源全球核算体系需要全球合作

  法国前财政部部长 埃德蒙·阿尔方戴利(Edmond Alphandéry)

  市场经济产生很多外延性影响,而外延性影响源于人类的行为,包括二氧化碳排放、土壤使用等。现在的问题是,如何让经济与市场更好地融合,如何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去尊重自然,造福生态文明。

  现在整个地球的生态状况岌岌可危,人类的不当行为导致大量资源浪费和环境恶化,给我们下一代的生活带来了严重后果。

  我认为,技术和市场是推进节能减排的重要方面,但如何将各项措施落到实处还需要进一步探索。从理论角度看,碳价出台或许会起到一定作用,但从实践看,为碳定价却非常尴尬。比如,我们可以通过煤炭资源或者可再生能源来建电厂发电,但难题是我们如何对不同的产电资源、初始价格以及原料价格进行核算,特别是如何对自然资源的投入成本进行界定,因为这里面有一些东西是隐性的。同时,这些核算不仅仅是市场单个主体的事情,还需要全球的财务、经济系统来共同配合、统一计算、共同定价。因此,这是非常大的挑战。

  一带一路提升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德国前议员、德国观察能源协会主席 汉斯·约瑟夫·菲尔 (Hans-Josef Fell)

  我们必须承认,全球变暖会不断强化,给社会带来灾难。在全世界很多地方,我们都无法预料未来会有哪些极端天气,比如野火、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暴风雨、洪水以及荒漠化等问题,都是人类无法接受且难以应对的自然灾害。

  但在未来15年还会有更多这样的情况发生,那么我们该如何采取对策?答案是进行减排。今年澳大利亚的一个报告指出,“人类如果还不改变现有的生产生活方式,未来人类文明将真正地消失”。

  因此,我们必须采取行动改变现状。此前,中国在人类文明领域和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开展的一些工作非常关键和切实,我们支持“一带一路”倡议。我们自己也在设计从德国到中国的交通道路,希望能与中国合作开发电动火车,以免在运输上消耗更多能源。当然,我们还要继续植树造林,这里特别感谢中国在戈壁滩上植树造林取得重大成就,这是非常巨大的碳汇。

  全面创新和发展传统经济学中关于自然价值的理论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 潘家华

  2015年,联合国通过的《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明确了以人为本、经济繁荣、环境保护、和平与合作共赢的新的愿景。这样一个新的愿景要素齐全,但问题就在于怎样整合,用什么样的机制来加以贯彻落实。

  现有的经济学理论是以功利主义为价值取向的,而价值测度,是以劳动价值作为依据。从分配上,我们采取按劳分配原则,对自然只有索取,而我们的劳动所得却没有给予自然任何的回馈。我们所谓的理性预期,实际上是非理性的;所谓的完全竞争、经济人的假设,是唯利是图的,没有考虑人、环境、经济、和平与合作共赢的整体性。

  因此,新的发展范式是我们要尊重自然,认可人与自然的和谐,认同自然的价值。不仅是劳动创造价值,自然也创造价值,我们要对传统的以功利主义为伦理基础的经济学理论进行一场生态革命。

来源/作者: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任编辑:代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