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动态讯息 > 社科视窗

聚焦哈尼梯田 献策精准脱贫

时间:2017/9/12 10:31:27|点击数:

  ——“云南社科专家红河南部行”探索红河跨越发展之路

  8月24日至28日,由云南省社科联主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社科联、红河州社科院、红河州世界遗产管理局、红河学院红河哈尼梯田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承办的“云南社科专家红河南部行”调研咨询活动,组织省内外专家分两个组深入红河州南部四县,以“红河哈尼梯田可持续发展与边疆民族地区精准脱贫”为主题,就红河州南部地区梯田生态建设、文化建设、产业发展、精准扶贫与精准脱贫等开展实地走访调研。在专家咨询会上,参加调研咨询活动的省内外10余位专家学者为四县经济社会发展找问题、开“良方”。

  想思路,保护开发哈尼梯田打造靓丽名片

  哈尼梯田是红河南部各县最宝贵的资源、最明显的优势、最靓丽的名片,也是实现跨越发展的最大潜力。守护哈尼梯田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推动红河南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决胜脱贫攻坚,决战全面小康,实现区域均衡发展,增强红河州综合实力的关键所在。

  “哈尼梯田是文化遗产中的一种特殊类型,是农业文化遗产。只有发展好农业,才能有景观,才能有文化。”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闵庆文表示,哈尼梯田是第一个以民族命名的世界文化遗产,也是以活态性、动态性、系统性为主要特征的农业文化遗产,不能简单照搬一般的文化遗产保护思路和方法。要注重建立和完善以生态与文化保护补偿为核心的“政策激励机制”,以有机生产、功能拓展、“三产”融合为核心的“产业促进机制”,由政府、科技、企业、农民、社会构成的“五位一体”的“多方参与机制”。闵庆文建议在红河州层面成立“哈尼梯田联盟”等组织,让各县区有共同交流的平台。联合国大学可持续发展高等研究所顾问、研究员梁洛辉认为,要重视哈尼梯田作为农业文化遗产以外的其他价值,打造哈尼梯田的长街宴、古歌等文化品牌,建立乡土知识和农耕技术相关教育培训基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同发展,有效促进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协调统一。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教授角媛梅提出了“世界遗产+”的发展战略,她认为,红河南部每一个区域都应该有自己独特的区域特色,比如元阳梯田是世界遗产的核心区,保护是核心,在加强保护的基础上,周围的区域发展起来,才能形成整体的保护。

  红河学院人事处副处长、人文学院教授卢鹏从哈尼族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方面提出,哈尼族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应该具有整体观,既要重视“硬的”方面即传统民居的恢复,还应该重视“软的”方面即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同时哈尼族传统村落的保护应坚持原真性与延续性、“因村而宜”原则。不同村落的民居要避免“同质化”,应根据村落实际情况进行保护。民族文化是哈尼传统村落的灵魂,如今哈尼文化面临后继无人、传承方式断绝的困境,省社科院民族学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王清华表示,哈尼文化的传承,要选择让传承人更有尊严感、获得感的方式进行,例如法规、法令的修订要参考哈尼传统的村规民约等。

  “水是梯田的命脉,是梯田保护中不可替代的资源。”云南大学国际河流与生态安全研究院教授冯彦认为,要加强乡土水资源管理知识的利用,例如可以通过河长制与沟长制的结合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同时完善梯田系统区域功能,特别是森林含蓄水功能。目前,森林种植结构比较单一,要注意各型水利建设与梯田遗产保护目标的协调。

  寻办法,聚力精准扶贫助推红河跨越发展

  打好脱贫攻坚战,实现贫困乡村、贫困人口全面脱贫,关乎全面小康社会的如期建成,是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我国目前正处在开展深度脱贫的攻坚克难阶段。边疆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集体经济薄弱,是最难啃也是最后的“硬骨头”。社科专家从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思考。

  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周文从县域经济层面提出,县域经济发展要做到“特色化、优势化、集群化”,避免同质化,聚焦支柱性产业,提高产品附加值;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项目融资和市场融资,实现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发挥自身优势和潜力,加强党组织建设和村民自治,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用集体经济培育、壮大农村经济。

  易地扶贫搬迁是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有力抓手,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举措。云南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专职副院长、研究员杜发春认为,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要慎重决策,对易地扶贫搬迁的复杂性,以及由此形成的各种经济社会和文化传承问题有足够的认识,不能搞为了项目而搬迁的“项目主义”;要以民为本,充分尊重和听取各民族群众的意愿,让其积极参与到对梯田文化保护、精准扶贫和生态环境的表达、监测和行动中;对确实有必要搬迁的农户,在安置点的选址上要有利于群众发展产业、实现就业、稳定脱贫。

  省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郑宝华认为,保护梯田更重要的是培育经营模式,而不是强化土地流转本身。要积极推广稻渔模式,优化生产体系。通过土地流转、土地入股等方式,让普通群众和大市场之间形成结合点;要努力促进三产融合,优化产业体系。一产是让红米市场价值提升,二产是做加工,将红米通过加工增值,三产是旅游业与梯田本身的结合;要大力培育社会化服务,优化经营体系,以农户和新型经营主体的结合来破题,达到共同发展。红河学院人文学院讲师孙东波围绕哈尼梯田稻鱼鸭复合经济的保护与发展提出建议:在哈尼梯田稻鱼鸭综合种养技术经验上,要树立典型,让农民教农民。提高技术研发,提高单位产值,同时通过政府引导拓展销售手段。

  云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曾艳从文化产业发展的角度提出,文化产业的发展要注重文化精品打造与市场需求相适应,打造文化精品要与现代的消费需求方式结合,找到“文化”和“经济”的契合点;要注重文化产业的品牌效应,品牌的打造要“借势而为”+“融合发展”。在文化内容的供需结构性调整方面,文化内容的供给要以需求为导向;精准识别多元文化,进而加以保护、改造和利用;对贫困文化的内生性重构问题要进行深入研究,探索破解之道。

  红河学院红河哈尼梯田研究中心主任、研究馆员张红榛建议,就红河哈尼梯田品牌建设与红河南部精准扶贫开展专题研究,使哈尼梯田品牌价值充分发挥作用,强有力助推当前南部地区精准扶贫工作。同时,建议红河哈尼梯田元阳管委会增加宣教室与产业发展科,与州级遗传局对应,就红河哈尼梯田保护条例的贯彻落实、遗传价值的宣传推广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来源/作者:云南日报/苏宇箫 岳晓琼 责任编辑:念鹏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