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终特刊:期刊
时间:2019/12/27 11:36:08|点击数:
服务学术 与时俱进
学术期刊是学术传播链条中特别重要的环节,对学术的繁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版自创刊以来一直关注中国学术期刊界的发展动态,从“报刊史话”到“学术动态”“学术成果”“学术研究进展”再到“期刊人谈‘三大体系建设’”“一家之言”,“期刊”版在栏目设置上更加多元化,更具实用性;在内容上,服务学术、与时俱进、不断更新。
关注近代优秀传统期刊
“报刊史话”是“期刊”版的传统栏目,它尝试展现多个学科领域各种报刊创办的来龙去脉。2019年,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赵伟为读者呈现了1942年创办的《晋察冀画报》。创刊之时,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还为之题词。《晋察冀画报》以“画”为手段,其性质仍属强调新闻性的“报”,注意反映与边区关系密切的时事要闻。报道时政时,不仅新闻嗅觉敏锐,政治站位亦高。记录边区抗战影像,不止紧盯八路军,广大群众亦是拍摄焦点。《晋察冀画报》的新闻摄影主要取材于本土,但也不乏国际元素。
赵伟谈道,时过境迁,当年鲜活的画报或许有些褪色,然而,照片定格时那一副副坚毅的面孔、一队队前进的身影、一片片蓬勃的土地,所有这些用光影镌刻的动人情景,早已成为中华民族记忆的一部分,它至今提醒来者,牢记历史,勿忘自强。
长江师范学院图书馆王东峰详细介绍了创刊于1903年的《童子世界》,其是清末资产阶级革命派创办的以少年儿童为对象的刊物,它以“外拒白种”(抵抗外侮,倡导民主革命)和“内覆满洲”(反抗清廷,抨击封建专制)为办刊宗旨,是辛亥革命前资产阶级革命派重要的舆论工具之一,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战斗性,在开启民智、宣传革命思想以及中国近代青少年教育发展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王东峰表示,《童子世界》虽只出刊33期,但作为我国最早的倡言革命、抨击专制的综合性少儿刊物,它对少年儿童产生过较大的政治影响。此后的《香港少年报》(1906)、《少年杂志》(1911)、《中华童子界》(1914)、《儿童世界》(1922)等少儿刊物,在办刊宗旨及刊物命名上,亦多受其影响。
学术期刊助力“三大体系建设”
除“报刊史话”之外, 2019年“期刊”版还策划了“期刊人谈‘三大体系建设’”这一栏目,诚邀相关学者畅谈中国学术期刊发展的要旨,详述学术期刊该如何助力“三大体系建设”。
作为承载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发表、记载和传播作用的学术期刊,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苏州大学学报》(哲社版)常务副主编罗时进认为,近些年,学术期刊的分级及其在学术评价中的权重受到极大关注,这促使办刊者反思期刊制度和学术良知,同时思考学术责任问题。办刊人应在设置话题、策划组稿、提高质量上下功夫,更应具有超越工具性的价值理念。而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对期刊来说是一个使命,是一种责任,也是一次改革与发展的机会。只要真心、用心将理念付诸实践,期刊界一定能够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构建中产生引导之功。
进入信息时代,面对新形势,如何正确认识学科体系建设与学术期刊的关系是期刊人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大连理工大学科学学与科技管理研究所所长姜春林提出,在新时代背景下,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给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学科体系建设的内容正逐渐从单一化走向交叉化,从注重学科规模扩张到强调学科内涵的转变。学术期刊自身的采编评、成果呈现和传播方式也随之发生深刻的变革。网络期刊、数据期刊、开放获取期刊等正以全新的样态冲击着传统学术期刊办刊理念,作者的科研方式和读者阅读习惯也随之改变。纸质学术期刊正悄然以一种“刊愁”的阅读情怀和文化档案被延续而少量保存。新环境下正确认识学科体系建设与学术期刊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王兆璟表示,作为具有重要国家与社会属性的学术期刊,应在理论建设、思想宣传、文化交流、民族团结等领域充分发挥引领作用,要充分认识学术期刊所内含的创新意蕴,形成富含中国风格、具有中国标志的期刊样态,要以中国智慧打造新时代的学术期刊。惟其如此,从期刊大国到期刊强国才会成为可能。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丰富实践和成功经验,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的构建、标识性概念的提炼、学科理论体系的形成提供了丰厚的土壤,而这既是中国学术期刊发展的良好契机,也是中国学术期刊前行的要旨所在。在新时代这个新航标的昭示与指引下,中国的学术期刊必将在世界哲学社会科学期刊版图上翻开中国新篇章。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是跨时代的系统工程,学术期刊的学术‘晴雨表’‘风向标’这一角色定位将被赋予新的内涵,所有的使命与担当,都将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息息相关。”哈尔滨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张晓校认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强”和“大”是既定目标,学术期刊要积极参与。进入新时代,学术期刊的角色没有本质变化,只是所反映、所折射的是走向强大的、“相称”的学术体系。学术期刊在学术引领方面要有超前意识,为学术体系建设探索新的领域或空间提供支持条件,以所刊载高质量、高水平的学术成果昭示学术体系的强大。新时代强大的学术体系,既是学术期刊创新发展的源头活水,也是内在动力;相对应的,学术期刊的布局谋篇、栏目设置、选题策划等垂直服务于学术体系的构建,在形式和内容、微观(发表文章)和宏观(引领学术研究)等方面表现出实实在在的“贡献力”。
新时代呼唤新作为
新时代背景下,学术期刊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学术期刊如何与时俱进,如何充分利用新技术更好地发挥期刊学术传播的功能与作用,这都是期刊人一直在探讨的问题。
“一家期刊的核心竞争力就应该是其在期刊界独树一帜的,吸引、拥有和团结作者与读者的内源性动力。”浙江师范大学教育评论研究所所长刘尧认为,随着互联网等新兴媒体日益成为读者便捷的信息来源,期刊也与时俱进以其为工具和媒介进行信息采集、加工、处理,积极构建刊网联动发展新生态。然而,目前期刊与新兴媒体的融合,仅限于把稿件采集、专家审稿、编辑加工以及期刊内容平移到网站、App、微博、微信上,而且在栏目设置、版面设计、内容选择上也存在编辑活力不足、目标读者不清晰等问题。因此,期刊在媒体融合过程中进行分众化、个性化传播之时,核心竞争力也在经受前所未有的挑战。刘尧认为可以从厘清办刊理念、明确战略定位、创新学术内容、塑造品牌形象、实施融合战略、健全编审制度、培养编撰人才、提升办刊质量这八个方面提升期刊核心竞争力。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天津行政学院)学报编辑部编辑张英秀从媒体融合的角度对学术期刊的媒体融合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她认为,当前正处于web2.0社交媒体时代向web3.0智能场景时代过渡的时期,尽管学术期刊所处的舆论生态和媒体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其要进行的媒体融合需要优化流程和再造平台,从而实现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和管理手段的共融共通,但有一些根本性的内容是必须要坚持和发展的,这便是学术期刊媒体融合的原则和立场,即媒体融合之“道”。另外,在媒体融合过程中,学术期刊要把握好我国媒体融合的一般规律和学术期刊媒体融合的特定规律,采取正确的方法策略。
“学术期刊要在支持学术创新上有所作为,展现新时代学术研究新思维。”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原文化研究杂志社编辑姬亚楠认为,当今时代是学术大融合的时代,故步自封搞学术必然会阻碍学术的传播、交流与创新。学术期刊理应通过刊发高质量、有创新性的文章,成为传播“中国声音”,阐明“学术态度”的窗口,让世界看到中国的学术形象。与此同时,学术期刊要在净化学术风气上有所作为,塑造新时代学术研究新风貌。学术期刊肩负着承载学术思想、传播学术成果、积淀先进文化的重任,因此学术期刊要有强烈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坚守学术底线,规范学术道德,弘扬学术正能量。此外,学术期刊要在打造公开透明的审稿制度上有所作为,引领新时代学术研究新风尚。
“在新的形势下,加强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类理论学术期刊建设既是现实的需要,更是助推学校马克思主义思政理论课改革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必须高度重视。”西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顾斐泠、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刘兴全、成都石室联合中学赵静嵘三位学者从四个方面详细阐述了如何加强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术期刊建设,从而助推新时代学校思政理论课的改革创新发展。包括:整合现有期刊资源,加大对马克思主义思政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的关注,增加刊文量;创办一批新的关于马克思主义思政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的专门期刊;加强网络平台的新媒体电子期刊建设;加强马克思主义思政理论课的海外传播。
翻过2019年的日历,迎来崭新的2020年。“期刊”版在新的一年会持续关注期刊界热点问题、发展趋势,在进一步完善固有栏目的同时,不断创新,不断前进,以全新的面貌呈现在广大读者面前。
期刊界动态回眸
1月22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期刊与年鉴管理处主办、《世界经济与政治》杂志社承办的学术期刊发展与编辑队伍建设座谈会在京举行。
与会学者认为,期刊对于引领推动学术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构建“三大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期刊在内容组稿时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展开;要高度重视科研诚信建设;没有一流的编辑队伍就无法建设一流的期刊,要进一步加强期刊队伍建设,不断完善期刊编辑考核评价体系。在编辑队伍建设方面,主要有两个方向,一是编辑的职业化,二是编辑的学者化。学术期刊编辑队伍建设应当遵循编研结合的原则,相应地,要完善编辑职称评定规则,建立囊括编辑业务和学术评价在内的奖励激励机制,充分发挥编辑部在把握学科前沿及学科发展脉络方面的优势,加强研究课题学术背景综述的运用,加大对期刊新媒体的资金扶持,扩大期刊影响力。
3月25日,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在其官网和微信公众号发布了最新版“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hinese 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formation)(以下简称CSSCI)来源期刊、扩展版期刊目录。《中国文学批评》首进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目录。
《中国文学批评》于2015年3月创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与中国文学批评研究会合办。创刊4年来,《中国文学批评》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学理论话语体系为目标,重视理论研讨和批评实践相结合,联系文学创作和鉴赏的实际,打造了“作家聚焦”“文学现象论辩”“中华美学精神”“中国文论话语体系建构”等一批品牌栏目。2017年,《中国文学批评》被评为全国“百强社科期刊”。2018年,《中国文学批评》被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评定为“2018年度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新刊核心期刊。据中国知网统计,《中国文学批评》2018年的复合影响因子和综合影响因子分别达到了0.605和0.474,影响力稳步攀升。
3月30日,国家新闻出版署出版融合发展(武汉)重点实验室在北京举办了“2019开放科学论坛”。
在我国,开放科学目前仍然处于基础起步阶段。从国家层面上来说,为了加强和规范科学数据管理,推动开放科学和开放获取,出台了一系列规定。2018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科学数据管理办法》,便是为保障科学数据安全,提高开放共享水平,更好支撑国家科技创新、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而出台的。此外,中国科学院印发的《中国科学院科学数据管理与开放共享办法(试行)》,是中科院响应国家大数据战略而推出的重要举措。同样在2018年,国家新闻出版署出版融合发展(武汉)重点实验室发起了开放科学计划。
据介绍,开放科学计划是面向学术期刊行业的一项开放科学公益计划,其宗旨是推动科研诚信建设,提升期刊媒体融合能力。在开放科学视角下,开放科学计划借助开放科学标识码(OSID)平台给每篇论文配置单独的二维码,赋予其独一无二的身份,以实现论文的在线互动交流和精准化知识服务。
6月25日,《文献与数据学报》创刊座谈会暨首届编委会在京举行。
《文献与数据学报》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主办的图书情报学专业学术期刊。该刊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学术导向和价值取向,刊登图书情报与数据领域理论研究、技术方法、前沿动态等方面的学术研究成果,追踪和报道大数据时代图书情报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与学科发展前沿,为广大专家学者和从业人员提供高质量的学术交流平台。与会学者表示,在信息社会,科学数据是科研成果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以数据为驱动力的科研范式正在兴起并不断发展。科学数据与科技文献之间的关联和引用已经成为科学研究的常态。《文献与数据学报》的创办是开展图书情报档案同族学科间交叉研究所必需,对图书馆学、情报学、文献学、档案学、数据科学交叉融合发展将会起到重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11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高层论坛在海口举行。
与会学者表示,学术理论期刊作为国际学术交流的媒介和平台,应辩证分析西方学术成果和学术话语的优势与劣势,在借鉴吸收西方学术话语优势的基础上,构建中国自己的学术话语体系,打破西方学术话语垄断和西方学术话语崇拜。凸显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中国特色,是新时代人文社会科学期刊承担的重要使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要更多地推出充分阐释中国道路、具有学理支撑、说理透彻的论文,要用中国理论解读中国道路、中国制度、中国实践,要在实践基础上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
来源/作者: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责任编辑:代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