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动态讯息 > 社科视窗

“改革开放与民族复兴”高峰论坛发言摘登

时间:2019/1/14 11:22:08|点击数:

  弘扬“赶考”精神,推进新时代改革开放新实践

  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刘晓玲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创造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提出:“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这一精辟论述,既深刻揭示了我们党作出改革开放这一重大决策的历史必然性,也深刻揭示了我们党能够将改革开放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的奥秘所在,这就是我们党要始终保持着“赶考”的精神状态。当前,要推进新时代改革开放伟大实践,就必须把弘扬“赶考”精神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不忘“赶考”初心,坚持改革开放为人民的价值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我们党的“赶考”实践始终是站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来推进的。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人民”始终是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因此,推动新时代改革开放伟大实践,就是要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既要坚持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又要站在人民立场上把握和处理好涉及改革的重大问题,既要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改革思路、制定改革举措、又要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检验改革成效的根本标准。

  增强“四个意识”,把牢改革开放的政治方向。我们党所推进的改革开放是一种以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向为根本前提的具体实践。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要牢牢把握这一政治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指出,我们党要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而唯物史观认为,精神即意识。因此,在新时代通过弘扬“赶考”精神把牢改革开放的政治方向,最重要的就是要不断增强“四个意识”。

  增强“赶考”本领,提高推进改革开放的能力。精神风貌体现能力和本领,能力和本领塑造精神风貌。我们党要以“赶考”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引领新时代改革开放新实践,就必须增强“赶考”本领。一方面,要不断实现由“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向“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转变,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事业长远目标和发展路径的科学把握;另一方面,要不断实现由“增强执政本领”向“全面增强执政本领”的转变,使党的执政本领在“广度”上与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要求实现有机衔接。

  弘扬自我革命斗志,始终保持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勇气。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最鲜明的政治品格。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与第二次革命相伴随的正是我们党的自我革命。正是因为我们党具有自我革命的勇气和自觉,才彻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冲破了“两个凡是”的思想束缚,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有力促进和保证了改革开放的顺利推进。因此,推进新时代改革开放新实践,仍然需要我们党保持刀刃向内、无私无畏的政治勇气,以批评与自我批评为基本方法,勇于查找和改正自身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不断增强“四自”能力,在不断推进自我革命中不断推动改革开放事业向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发展。

  深刻领会改革开放的世界历史意义

  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黄显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坚持改革开放之本,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之路。新时代坚持改革开放的中国发展道路,实现改革开放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必须从世界历史视阈即民族历史向世界一体化历史转化的视角看待改革开放。

  第一,改革开放意味着摒弃封闭僵化的老路,积极参与到全球一体化进程之中。改革开放在世界历史的全球化时空之中,本质上是中国与世界的关系问题。晚清封闭僵化自我隔绝于世界历史之外,被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强行拖入全球化进程;新中国愿与世界上一切国家建立友好关系,却被全球资本主义封锁遏制于世界历史之外。坚持改革开放意味着摒弃封闭僵化的固定不变思维,主动参与到不断拓展深化的全球一体化进程之中,形成相互竞争、彼此合作的全球生产力体系,通过普遍交往在吸收外来基础上彰显本来。

  第二,改革开放意味着激活中国发展关键动力,实现中国发展道路的真正跨越。改革开放包括“改革”与“开放”两个方面,也是方向相反、机理相异的两种动力。“改革”是对现存生产关系的改造和革新,以解放、容纳、促进生产力发展;“开放”是通过全球交往加速生产力发展,以倒逼、促进、深化生产关系的改革。坚持改革开放就是从“改革”与“开放”两个方面激活中国发展动力,协同向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发力,共推普遍落后社会主义提速赶超,在全球化进程中实现从追跑、并跑到领跑的跨越。

  第三,改革开放意味着面临资本支配的风险挑战,必须练就驾驭资本的本领。改革开放过程中必须驾驭资本,在于全球化决定资本在全球的分配,在于资本是扩大生产力的主要因素,在于资本是一种异化着的生产关系,在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被资本驾驭的社会主义,而是建立在全球化基础上驾驭资本的社会主义,因而改革开放既必须充分利用资本又不能被资本驾驭。这是改革开放始终面临的历史性难题,关键在于通过全面从严治党练就驾驭资本和资本逻辑的高超本领。

  第四,改革开放意味着建立社会主义新型文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改革开放助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速赶超,实现新中国从普遍落后到共同富裕的跨越。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不仅是社会形态意义上的赶超,而且是社会文明意义上的超越。新时代坚持改革开放的发展道路,其核心仍在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本,目的在于形成社会主义新型文明,从而真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历史经验

  长沙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余乃忠

  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表明,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是改革开放取得伟大胜利的宝贵经验。

  第一、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恢复为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理论创新奠定了认识论基础。冲破“两个凡是”的思想束缚和真理标准的大讨论,使得全党的思想统一到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上来。可以这样说,改革开放巨大成功的最基本的一条经验就是恢复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毛泽东同志说:“我们是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是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从分析这些事实中找出方针、政策、办法来。”

  第二、揭示实事求是的新特点为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注入强大思想动力。改革开放在思想路线上最鲜明的特点就是解放思想,也是邓小平同志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最大贡献。理论和实践反复证明,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没有解放思想就不能破除精神枷锁和个人迷信,也就不会回到事实中来。面对复杂世情国情,中国共产党把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三者有机统一起来,赋予实事求是新的内涵和时代特征。为什么要改革,那是因为现行的一些政策违背了规律;为什么要思想解放,那是因为某些保守僵化的思维束缚了我们。为什么要创新,那是因为面对新的风险和挑战,我们必须主动作为。我们所说的创新,实际上还是一个求是的过程。使命呼唤担当,使命引领未来。习近平深刻指出:“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聆听时代声音。”

  第三、深刻回答重大战略课题体现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理论创新的根本特征。党的十三大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其中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被称为立国之本,改革开放被称为强国之路。对于“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给予了深情的回答,那就是“人民的幸福线、党和国家的生命线”。可是说,在“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础上,深刻把握和科学回答时代提出的重大战略问题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理论创新的根本线索和主要特征。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到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四十年最基本的经验就是始终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紧紧围绕时代提出的最重大的战略课题进行理论创新。

  改革开放是中医药发展的强大动力

  湖南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 邵华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始终以人民为中心,积极回应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要,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发展。改革开放推动了中医药的全面振兴,是中医药发展的强大动力。

  第一,改革开放推动中医药发展方针的整体调整,并强化了中医药发展的法制保障。改革开放以来,中医药发展方针实现了由“团结”到“并重”、由“扶植”到“振兴”的转变。改革开放促进了中医药和西医药在国家卫生事业中的相互补充、协调发展,使之能顺应不断发展的人民生活健康需要。同时,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改变了中医药法制建设滞后等状况。《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颁布施行,为中医药发展以及中医药体制改革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法制保障。在不断深化的中医药体制改革中,党和国家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优势,基本建立了覆盖城乡的中医药医疗服务体系,在人民群众常见病、疑难杂症的防治以及重大疫情防治和突发公共事件医疗救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二,改革开放推进了中医药“六位一体”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坚持以继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来推进中医药的现代化、科学化、国际化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医药的发展,坚持统筹兼顾,推动中医药产业的改革创新,实现了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六位一体”全面协调发展。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之下,中医药产业已逐渐成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具有独特优势和广阔市场前景的战略性产业,已成为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中医药还在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中成为中国与东盟、欧盟、非洲、中东欧等地区和组织卫生健康经贸合作的重要内容。

  第三,改革开放推动了中医药文化的普及和发展,增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中医药文化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我国文化自信的深厚根基。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深入发掘中医药文化的时代价值,推动中医药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特别在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中医药发展极为重视,在多个重要场合推介、宣传我国的中医药文化。当前,中医药文化研究、中医药文化科普人才培养、中医药文化公共设施建设、中医药文化传播媒体建设已经全面展开,增进了人民群众健康福祉。

  改革开放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阮东彪

  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实践,走出了中国道路,培育了时代精神,顺应了人民意愿。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改革开放走出了中国道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行现代化建设,实行改革开放,是历史的伟大转折。党的十二大正式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命题,党的十三大明确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党的十四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党的十七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出科学界定,“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我们感到,改革开放走出了中国道路。

  改革开放培育了时代精神。我们党从解放思想入手吹响改革开放号角,40年实践不断彰显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伟大历程开拓进取,从党的十三大“三步走”战略、党的十八大“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到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的“两步走”战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打开新局面,走上新台阶,跨进新时代。改革方法求真务实,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去探索社会主义的本质与改革开放的最佳方案。开放状态奋勇争先,广东、上海、浙江等东南沿海地区作出榜样,发挥领头雁、排头兵的表率作用。

  改革开放顺应了人民意愿。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改革开放尊重百姓首创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顺时代潮流、应群众期盼的关键抉择。安徽凤阳小岗村的惊人之举,对旧体制发难,给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实践证明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是可行的、有效的,可以推广的。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以人民幸福的标准来检验改革开放成效,坚持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回溯40年改革开放的理论逻辑与历史逻辑

  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罗建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我们回溯40年改革开放的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就能明确40年改革开放是怎么走过来的,就能明确中国为什么必须长期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真谛。

  40年改革开放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走出的符合中国国情和实际的发展道路和成功典范,这是改革开放取得伟大成功的理论逻辑。我们所说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就是作为社会主义制度或社会运动本身内在的一系列必然性联系和内在特质规定性,是无产阶级领袖们在长期的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总结和凝练出来的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是决定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社会主义的内在特质规定性原则。中国的改革开放,既不是完全照搬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社会主义道路发展,也没有脱离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而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国情和实际有机结合的中国特色的发展模式。

  探索40年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历史逻辑,就是在对40年的历史回溯中反思和总结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历史必然性和历史规律性,即改革开放取得伟大成功的历史逻辑。包括:坚持党的全面而正确的领导是40年中国改革开放伟大历史创举的根本政治保障的历史逻辑;坚持完善和发展人民民主政治体制,支持和保证人民群众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的基本制度,是40年中国改革开放中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的政治体制改革的历史逻辑;必须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我们的历史伟业,是尊重和保护好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激发中国改革开放事业发展力量源泉的历史逻辑;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不断通过调整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某些环节和体制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为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奠定必要的经济基础,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逻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40年改革开放法制保证的历史逻辑;始终重视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坚持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和精神引领,这是中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自信的历史逻辑;坚持在发展中提高和保障民生水平的不断改善,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这是40年改革开放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历史逻辑,等等。

  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启示

  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王翔

  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讲话中强调指出:“中国40年改革开放给人们提供了许多弥足珍贵的启示,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振兴,就必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探讨改革开放的历史启示,对于进一步推进新时代改革开放具有重要时代意义和实践价值。

  第一,改革开放必须遵循历史发展规律。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勇敢探索和大胆尝试,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历史性创举,进行如此伟大的探索和尝试必须全面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历史性认识,从理论上不断开拓对三大规律认识的新境界,始终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以唯物史观作指导,充分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第二,改革开放必须顺应时代发展潮流。面对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国必须敢于到世界经济海洋中去学习游泳、学会游泳,唯有如此,才有可能成为时代弄潮儿而非时代弃儿,才有可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而非离世界舞台中央渐行渐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回答时代之问,必须把握历史规律,认清世界大势。”当今世界,和平合作、开放融通、变革创新依然是主流。唯有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不断改革、扩大开放,才能真正顺应时代潮流,才能实现国富民强与民族复兴。

  第三,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科学理论指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经过历史与实践检验的人民的大众的实践的科学理论,对我国改革开放的顺利推进具有重大指导意义。改革开放实践永无止境,必然要求不断推进改革开放的理论创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

  第四,改革开放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改革开放是坚持问题导向并不断解决矛盾的实践过程。正视问题,分析问题,才能真正解决问题。中国改革开放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为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指明了发展方向,这必然要求我们深入准确地认识、分析和研究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从新时代的问题出发,追本溯源,切中矛盾要害,结合实际提出有效解决方案,着力解决新时代的突出难题,不断满足人民的普遍需要,蹄疾步稳地推动改革开放向前发展。

  在改革开放中彰显“四个自信”

  湖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 曾文

  改革开放与“四个自信”相辅相成、相互促进。40年的改革开放,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使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为涵育“四个自信”提供了根本前提。“四个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和理论升华,更是推进改革开放不断发展的制度保障和持久动力。坚定“四个自信”,就是坚定改革开放的勇气、信心和决心。

  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开辟了“走得对、走得通、走得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中国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党正确回答时代课题,形成了符合时代需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推进改革开放提供了科学指导;我们党领导人民致力于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创新、完善和发展,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党和国家事业提供了根本制度保障;我们党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对革命文化进行继承和弘扬,并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形成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精神滋养。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理论体系的形成、制度的确立、文化的发展,为坚定“四个自信”奠定了坚实基础。

  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表明:在改革开放中,坚定“四个自信”,是党和人民事业走向成功的秘诀。具体来说,“四个自信”各有侧重。第一,道路自信是对道路合理性的自信。判断道路合不合理,要看道路是否符合中国国情、是否符合人民意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立足中国实际,具有鲜明的民生价值目标和强国目标,是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通过改革开放伟大实践推动中国不断向前发展的成功之路,也是一条符合人民意愿的通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幸福之路。第二,理论自信是对理论科学性的自信。判断理论科不科学,要看理论能否回答现实问题、能否成为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立于时代前沿,彰显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是科学回答当今中国改革开放中一系列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的正确理论,也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第三,制度自信是对制度优越性的自信。判断制度优不优越,要看制度是不是管用、是不是有比较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是管用的好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第四,文化自信是对文化先进性的自信。判断文化先不先进,要看文化是否具有历史性、现实性和未来性、是否具有社会引领价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继承传统、尊重现实、引领未来,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竭精神动力。

来源/作者:湖南日报 责任编辑:代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