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动态讯息 > 社科视窗

高翔:繁荣发展新时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

时间:2020/5/19 16:24:53|点击数: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不仅深刻阐述了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意义、地位和作用,更对如何繁荣发展新时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做出了战略规划和顶层设计,是一篇重要的纲领性文献。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为引领,把握方向,明确根本,抓住关键,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一、马克思主义是新时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旗帜和灵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自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研究和教学全过程,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为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中国学术就从根本上坚持了科学精神、科学原则;掌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学术就从根本上掌握了自己的未来。在历史新时期进一步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必须一如既往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伟大贡献,是21世纪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学术要在未来的道路上行稳致远,走向繁荣,必须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在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上走自己的路,打造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国学派。

  二、推进理论学术创新是繁荣发展新时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社会发展、实践深化、历史前进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必然要求”。他指出,当代中国正在进行着的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他语重心长地嘱咐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不能辜负了这个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为推动理论创新指明了方向。

  坚定不移地推进理论创新,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必然要求。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是推进理论创新的根本途径。当代中国学术,必须坚持和发扬我们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开拓、勇于创新,努力开辟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新境界。我们必须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努力从鲜活而生动的社会实践中汲取理论创新的智慧和源泉,提炼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时代特点,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理论话语和学术概念。同时,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鼓励学者大胆探索,支持和保护学派的形成和发展,支持不同学术观点、学术流派间的切磋砥砺,支持说理充分的批评和反批评,特别是要鼓励中国学者走出去,与国际主流学术展开平等的、有尊严的对话和交流,在国际学术界清晰而响亮地发出中国学术自己的声音。

  三、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新时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历史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落到研究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上来,落到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有效办法上来”,强调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进一步明确了新时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着力点和着重点。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为最大的时代课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加强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总结,加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等领域的分析研究,加强对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研究阐释,努力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经验,反映时代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指导新的实践。而在这一宏伟的史诗般的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探索中,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必将实现新的升华和学术跨越。

  四、坚守科学精神是新时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赢得未来的基本前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要“大力弘扬优良学风,把软约束与硬措施结合起来,推动形成崇尚精品、严谨治学、注重诚信、讲求责任的优良学风,营造风清气正、互学互鉴、积极向上的学术生态”。

  中国学术要承担起自己的使命,实现崇高的学术理想,必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营造一个良好的学术生态。一方面,要加强学术道德建设,坚守科学精神,捍卫职业道德,严守学术规矩,守得住底线,耐得住寂寞,立志做大学问、做真学问;另一方面,要健全学术规范和学术制度,健全学术成果评价机制,加强对学术过程和成果质量的监督与审查,通过多种措施改善学术环境,使我们的学术界真正成为“先进思想的倡导者、学术研究的开拓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中国历史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

来源/作者: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任编辑:代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