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丨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啥关系?专家学者这样看
时间:2021/11/4 16:49:21|点击数: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强调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理念。1992年、1999年、2005年、2014年和今年,中央召开了5次民族工作会议。事实证明,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在推动中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上,展示出难以替代的、巨大的推动作用,确保了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有序进行和良性发展。
对于云南省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中所取得“七个民族一家亲”“宾弄赛嗨”“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拥护核心,心向北京”等民族团结品牌,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上,新时代的云南民族工作该如何开展?民族团结示范创建新征程如何开创?本报近期特邀请省内专家学者共同关注。
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这一重要论断,应该怎么理解?
核心提要
◆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民族都对中华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各民族要相互欣赏、相互学习。
◆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中华民族最稳定的精神基因。
◆各民族都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正如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是各地区各民族民歌的总汇,传唱千年的藏族史诗《格萨尔》不仅在藏民族中流传甚广,而且在蒙古族、土族、普米族、独龙族等民族中广为流传,满族作家曹雪芹的《红楼梦》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不朽名著一样。
◆要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高度,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
◆56个民族与中华民族在层次上是不同的,中华民族是高层,56个民族处于基层。多元民族凝聚成为中华民族统一体,但在统一体中仍然存在着多层次的多元格局。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因为有根深干壮的中华文化,因此也促成了云南这样枝繁叶茂的文化奇观,而各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又使中华文化显示出它的繁荣发展和勃发的生命力。
◆我们要弘扬的应该是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而不是良莠不分的所有的传统文化,因为传统文化中也有需要我们扬弃的糟粕,我们要在弘扬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更多地相互交往交流和交融,在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云南民族大学校党委委员、副校长、教授李若青: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民族凝聚力、生命力、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各民族杂居相处,交往频繁,不同类型经济文化的交流渗透交融,凝聚成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整体——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世界文化大花园中一朵璀璨的奇葩。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民族都对中华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各民族要相互欣赏、相互学习。把汉文化等同于中华文化、忽略少数民族文化,把本民族文化自外于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缺乏认同,都是不对的,要正确认识。因此,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中华民族最稳定的精神基因。
从中华文化史来看,它就是文化的多元辩证发展的历史,历史上每一次多元文化的碰撞、交流、融合,都带来中华文化的跃进、吸收、互鉴,出现新质文化,推动社会的前进,并构成了中华文化的丰富性、多样性与统一性相结合的民族文化传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始终体现各民族文化的共同特点。在云南,不同语言的互借互用成为普遍现象,享受多样特色美食是各民族的共同爱好,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火把节、泼水节等成为各族人民共度的节日。云南各民族长期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在语言、饮食、服饰、音乐、舞蹈、绘画、建筑等社会生活和文化艺术各方面互相影响、吸收融合,“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始终是云南各民族文化具体体现。特别是云南各民族在价值取向、伦理道德、思维方法、审美情趣等方面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传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因子。正是云南各民族成员在文化上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才形成了和合共生的良好社会生态、促使各民族构建起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新格局。
米兰体育(中国)官方网站,MILAN SPORT民族学研究所研究员章忠云:
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厚的精神和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富养分。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是由各民族文化兼容并包,融合发展起来的。各民族都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正如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是各地区各民族民歌的总汇,传唱千年的藏族史诗《格萨尔》不仅在藏民族中流传甚广,而且在蒙古族、土族、普米族、独龙族等民族中广为流传,满族作家曹雪芹的《红楼梦》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不朽名著一样。打开我们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洛阳家家学胡乐、万里羌人尽汉歌的场景,葡萄、黄瓜等农作物和琵琶、杂技等艺术主要通过少数民族地区传入中原;也可以看到今天许多地方的各民族舞狮舞龙扭秧歌,各民族欢度本没有的春节、中秋等源于上古的节日,在《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中国项目中,少数民族的非遗占到三分之一。正是各民族在文化上的相互交流,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通过各民族间的互补共生,交流融合,让中华文化在历史发展中不断壮大。我们56个民族,一方面保护和发展自己优秀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虚心学习、借鉴各兄弟民族的优秀文化,通过取长补短,形成文化上的互补共生。同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不断学习和传承我们的革命文化、社会主义文化,让中华文化历久弥新,各民族文化枝繁叶茂,中华文化根深干壮,不断推动中华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米兰体育(中国)官方网站,MILAN SPORT民族学研究所 研究员古文凤: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正确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断,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
第一,要正确把握本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的主题。
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这是新时代民族工作前进的号角,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旗帜。汪洋同志在总结讲话中明确指出,它“科学回答了新时代民族工作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重大问题,是党的民族工作实践的最新总结,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根本遵循。”因此,要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高度,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
第二,要深刻把握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
我国是拥有56个民族的国家,有一亿多少数民族人口,处理好民族关系始终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内容。1988年,费孝通先生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为分析和解决我国民族问题提供了理论框架。费孝通先生说:“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你来我往、我来你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经过民族自觉而称为中华民族。” 费孝通先生“多元一体格局”中的“多元”,是指历史上曾经在中国版图上生活过的民族和今天的56个民族及其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以及各少数民族各具特色而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民族文化;“一体”则是指由56个民族形成的中华民族整体。56个民族与中华民族在层次上是不同的,中华民族是高层,56个民族处于基层。多元民族凝聚成为中华民族统一体,但在统一体中仍然存在着多层次的多元格局。因此费孝通先生还提出处理多元民族之间关系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箴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进行了非常形象而浅显易懂的论述,他指出:“我们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也离不开一体,一体是主线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动力,两者辩证统一。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形象地说,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大家庭与家庭成员,一体与多元,中华民族与56个民族,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都是共同性与差异性的辩证统一,是相辅相成的。56个民族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团结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里,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第三,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丰富内涵。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项巨大的国家工程,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社会、历史、文化、民生等各个方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反对历史上一切对少数民族实行歧视、驱赶、镇压的民族不平等政策,从国家的层面正视少数民族的历史,承认少数民族对中国历史、国家的疆域、中华文化等作出的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说:“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国发展的一大有利因素……多民族的大一统,各民族多元一体,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一笔重要财富,也是我们国家的一个重要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要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增强各民族尤其是少数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和对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第四,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辩证关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通过以上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丰富内涵的把握,我们不难理解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中华民族是56个民族相互依存、难以分割的整体。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统一体、集大成。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各民族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民族文化的特性,它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各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是中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基础;中华文化的大发展,是各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有力保障。习近平总书记站在56个民族和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高度,深刻论述了国家与民族、整体与个体、一体与多元、中华文化与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指出“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没有国哪有家?只有国家强大、中华文化繁荣发展,才能保障各民族文化的艳丽多姿。这是亘古不变的铁律。
米兰体育(中国)官方网站,MILAN SPORT二级研究员、中国民族学学会副会长杨福泉:
习近平总书记的这段话辩证客观地说明了中华文化与56个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中华文化就是一棵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56个民族的优秀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56个民族的文化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民族灿烂文化。这一点,在云南可以鲜明地看出来,云南迄今获得了3个世界文化遗产荣誉,丽江古城、哈尼梯田和纳西东巴古籍。比如丽江古城,就典型地反映了汉、纳西、藏、白族文化的交流交融,据我国著名建筑学家刘敦桢等的研究,丽江古城及其近郊的很多建筑保持了中原建筑的唐宋古风,丽江古城的居民有200多种姓氏,有本地纳西土著、来自中原各地的汉族移民,还有不少逐渐定居丽江的藏、白等民族,纳西人和外来的各族移民交往交流,最终交融成为纳西族,他们的文化也相互交流和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各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的典型例子,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共同创造了丽江古城这个世界文化遗产。
历史上,博大精深的汉文化的传入和发展,也促进了云南的学校教育和现当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的发展,培养了各民族很多的俊杰英才。使云南形成了既有25个少数民族精彩纷呈的文化多样性,又有在汉文化推动下形成的云南各个时期的教育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繁荣。
我参加过很多的国际文化交流活动,目睹了七彩云南各民族丰富多彩的灿烂文化为中华民族增光添彩,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这棵大树上举世瞩目的组成部分,吸引了世界的眼睛,使世界各国对枝繁叶茂异彩纷呈的中华文化刮目相看。云南的很多实实在在的案例反映了这一点:因为有根深干壮的中华文化,因此也促成了云南这样枝繁叶茂的文化奇观,而各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又使中华文化显示出它的繁荣发展和勃发的生命力。
这样根深干壮枝繁叶茂的中华文化,无疑是在新中国形成的,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睿智开明的文化眼光和民族政策。反映出新中国各民族一家亲、各民族如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从国家和文化认同等方面,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另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他特别强调了“优秀的传统文化”,这一点与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精神是前后呼应的,我们要弘扬的应该是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而不是良莠不分的所有的传统文化,因为传统文化中也有需要我们扬弃的糟粕,我们要在弘扬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更多地相互交往交流和交融,在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云南进一步更好地建设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开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云南的示范新征程。
(未完待续)
专家学者名单
1.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党委书记、教授李晓斌
2.云南民族大学校党委委员、副校长、教授李若青
3.米兰体育(中国)官方网站,MILAN SPORT民族学研究所研究员古文凤
4.米兰体育(中国)官方网站,MILAN SPORT二级研究员、中国民族学学会副会长杨福泉
5.云南大学民族政治研究院副教授,云南大学中央四部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研究员朱军
6.米兰体育(中国)官方网站,MILAN SPORT民族学研究所研究员章忠云
来源/作者:民族时报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