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动态讯息 > 社科视窗

第十二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在北京交通大学举行

时间:2018/7/23 15:12:56|点击数:

  

  6月30日,第十二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在北京交通大学科学会堂成功举行。论坛以“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篇章”为主题展开研讨交流。

  本届论坛由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联合主办,北京交通大学承办。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沈宝昌,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北京交通大学基地主任、北京交通大学党委书记曹国永出席论坛并致辞。

  北京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赵卫东主持开幕式,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张淼主持主题发言。

  论坛特邀的5位专家学者结合各自多年研究成果,从不同角度聚焦新时代背景下如何续写马克思主义新篇章这一重大主题,深入研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的深刻影响,世界社会主义进程中的中国方案,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系列重大理论、现实问题,提出了许多新思路、新方法和新观点。

  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学术顾问徐光春作了题为《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伟大胜利》的演讲。他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近百年的历史出发,指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取得伟大胜利的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的真理力量,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实践的理论和不断发展开放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取得伟大胜利的基本经验:一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有坚定的信仰,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二是中国共产党善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制定领导和推进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三是中国共产党站在时代前列,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形成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大成果,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四是中国共产党还注重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学习,着力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提高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五是中国共产党拥有一批伟大的领袖和杰出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家、理论家、革命家,他们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主要创建者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取得伟大胜利的组织者、推动者。

  

  新时代取得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胜利,需要坚持和发展上述基本经验,充分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取得新胜利的根本保证;深刻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性;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进工作以及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原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杰教授作了题为《伟大的历史起点》的演讲。他结合自己多年的研究经验,引入时空的维度,以详实的史料为支撑论述了中国共产党伟大历史的起点。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初心是责任之心、信念之心、奋斗之心、为民之心。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起点看,中国共产党自创建起点就已经在思考马克思主义怎样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问题,但是结合的路是不平坦的。只有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的背景下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独立自主,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句话的分量。

  他认为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共产党97年跋涉奋进的历史起点,也是中国社会发生沧桑巨变的历史起点,正是从这个伟大的历史起点出发,中国共产党才有了后来97年的奋斗、探索、自身建设和发展,才有了中国社会面貌的根本变化。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7周年之际,深刻认识我们党伟大的历史起点,对于更好推进党的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哲学思维与战略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首批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项目入选者韩震教授作了题为《马克思主义何以能够改变中国》的演讲。他从马克思主义契合了中国近现代救亡与启蒙双重变奏的历史进程、在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下中国找到了经济全球化时代成功发展自己的道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还将引领中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等三个方面,深入阐释了马克思主义何以能够改变中国。

  他认为马克思主义为中国提供了一个既能引导我们走出自然经济体系,又能在西方列强面前寻求民族独立和精神自主的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性地把市场经济与人民摆脱贫困走向共同富裕结合在了一起,使中国既能借鉴和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相对领先的管理经验和科学技术,又能保持自身独立性。在21世纪,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前景,我们必须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坚定“四个自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阔步前行。

  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院长、首批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项目入选者秦宣教授作了题为《中国道路:世界社会主义的中国版》的演讲。他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证,提出中国道路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而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历史文化的现代版;中国道路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而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版;中国道路“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而是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道路的创新版。

  他认为因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历史文化有了很好的结合,才有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次又一次的历史性的飞跃,才有了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道路正是以其“中国特色”和“社会主义”的有机结合,才创造了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发展的伟大范例,为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新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中国道路的开辟为人类建设更加美好社会提供了中国方案。

  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韩振峰教授作了题为《全面理解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演讲。他认为全面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把十九大提出的“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有机结合起来做整体性理解和把握。如果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体系、学科体系转换成“教学体系”“讲授体系”,可以用“一二三四五六”作逻辑概括:一是一个主题,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二是两大判断,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三是三大任务,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四是四大重点,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是五大路径,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六是六大目标,即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新时代强军目标、新时代两岸关系目标、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目标、新时代党的建设目标。

  为加强首都中青年社科理论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培养工作,推动首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市委市政府自1995年启动北京市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人才培养项目。2007年推出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交流学术研究成果,研讨理论和重大现实问题,至今已成功举办12届。本届论坛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首度纳入论坛主办方行列。

  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主任崔新建,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执行副主任李翠玲等领导,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工作人员,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基地代表,各相关高校“百人工程”学者和宣传部负责人,北京交通大学师生代表以及首都各媒体记者200余人参加论坛。

来源/作者:北京市社科联 责任编辑:代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