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瑞才:深刻把握丰富内涵 准确领会精神实质
时间:2020/4/15 16:50:53|点击数:
(原标题:深刻把握丰富内涵 准确领会精神实质——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心系云南各族人民。2015年1月19日至21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并发表重要讲话。时隔5年,2020年1月19日至21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考察云南并发表重要讲话。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是全省干部群众当前和今后工作的重大政治任务。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事关新时代云南发展的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问题,为云南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赋予了重大使命,是新时代云南发展的行动纲领和根本遵循。把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转化为推动全省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磅礴力量,前提是全面理解、准确把握讲话的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通过初步学习,讲话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从省情出发、科学定位是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丰富内涵的基点
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历史和全局的高度对云南的发展进行精准定位,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观点,紧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时代特征,对云南省情进行了“四个定位”:从地域上指出云南处于祖国西南边陲,属于欠发达省份,揭示了发展是云南的第一要务,在发展中解决贫困问题是重中之重;从民族构成的角度揭示了云南的突出特点是祖国的一个多民族省份,中国56个民族大家庭中,云南有25个世居少数民族,15个独有民族,16个跨境民族,是中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独有民族最多、跨境民族最多,民族自治地方最多的省份,全国30个民族自治州,云南就有8个,是一个集边疆、民族于一体的省份;从生态安全的角度揭示云南是祖国西南安全屏障,关乎地区、国家乃至国际生态安全;从对外开放的层面揭示了云南是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和环印度洋地区开放的大通道和桥头堡,这是新时代云南地位和作用的精准定位。我们对省情的认识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的,改革开放初期,当我们对中国国情认识回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判断时,我们把云南省情定位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低层次”,后来又用“四高五低”来概括云南的省情。2015年1月19日至21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正是在对云南省情的准确把握的基点上,为云南的发展定向,明确提出“一个跨越、三个定位、五个着力”的战略定位。通过五年的实践,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云南不断推进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实践。5年后,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考察云南,对云南发展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从全国发展大局定位云南、明确云南新时代的使命和任务,在新的基点上对云南省情进行科学概括,极大地深化了我们对云南省情的认识,把我们对省情的认识提升到了新高度,为云南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省情是发展的现实基点,是发展的出发点,我们说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从省情出发,在科学把握省情的基点上,把一个地方的发展放在国家全局中来定位和谋划。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从云南实际出发推进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就必须主动融入国家发展战略的全局,主动为国家战略服务。
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推动云南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丰富内涵的根本要求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发展理念具有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是发展思路、方向、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推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就要求我们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来指导云南发展。五大发展理念是有机统一整体,是关乎发展全局的深刻变革。创新是云南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核心关键,必须摆在全局发展的核心地位,推进创新型云南建设。协调着重解决的是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云南要下力气解决城乡不平衡问题,要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绿色是云南的底色,我们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守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思想,坚决打赢蓝天、绿水、净土保卫战,守护好云南的蓝天白云、绿水青山、良田沃土,建设美丽云南,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开放是云南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根本出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云南最大的优势是区位,根本出路是开放。我们要彰显区位优势,按照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周边外交方针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在这样的背景下,云南是我国连接南亚东南亚的重要大通道,独特地理区位优势使云南省已经从开放的“末梢”成为“前沿”。因此,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要求云南“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努力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这就需要云南担当起国家赋予的重任,充分用好区位优势,助力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命运共同体建设,发挥建设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命运共同体的排头兵和辐射中心作用。5年来,云南不负众望,积极发挥自身优势,通过参与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缅经济走廊、中老经济走廊建设主动服务,在与南亚东南亚国家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019年4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与老挝人民革命党总书记本扬亲自签署了具有重大示范意义的《中国共产党和老挝人民革命党关于构建中老命运共同体行动计划》。《计划》多次提及云南在中老合作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对云南参与构建中老战略命运共同体给予了厚望。2020年1月17至18日,习近平总书记成功访问缅甸,双方提出共建中缅命运共同体,又赋予云南新的使命。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1月19日至21日考察云南提出的新要求,为打造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落实好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不断增强边疆民族地区治理能力是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丰富内涵赋予云南的全新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云南要贯彻落实好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不断增强边疆治理能力,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战略高度,赋予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云南新实践的新使命。全会提出要加强“边疆治理,推进兴边富民”的时代要求,我们要坚持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相衔接,结合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实际,牢牢把握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制度体系,把“制度优势”转化为“边疆治理效能”,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党的领导制度是我国的根本领导制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中具有统领地位。新中国成立70年来,云南之所以能实现经济发展、边疆稳定、民族团结、文化繁荣,根本原因在于党的领导和党的领导制度的巩固和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一个跨越、三个定位、五个着力”的总要求,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取得实质性进展,闯出了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根本的就是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抓住边疆治理的关键和根本,不断深化对边疆治理特点和规律的把握。
要不断增强边疆地区治理能力,就必须提高干部边疆治理能力。要促进各级领导干部增强学习本领、政治领导本领、改革创新本领、科学发展本领、依法执政本领、群众工作本领、狠抓落实本领、驾驭风险本领,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通过加强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推动边疆民族地区广大干部严格按照制度履行职责、行使权力。思想淬炼是基础,要通过思想淬炼,不断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通过思想淬炼,打牢马克思主义“看家本领”基础,拧紧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一“总开关”,从而在行动上自觉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政治历炼是根本,政治历炼是锻造政治坚定的根本途径;实践锻炼是关键,实践是最好的老师,通过实践增强边疆治理能力;专业训练是要害,要针对干部队伍专业能力和素质的“短板”,不断提高知识化、专业化水平,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干部,努力成为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要求的执政骨干。
增强边疆治理能力,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围绕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共同团结进步,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为此,既要抓紧制定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急需的制度”,又要完善边疆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必备的制度”。提升边疆治理能力,亟需推进边疆治理全面创新。边疆治理创新涉及理念、制度、政策、方式等方面。所谓治理理念创新,就是要实现从传统边疆观到现代边疆观、从“守边”为主到“活边”为主、从管制为主到治理为主的转变。所谓治理制度创新,关键是横向上处理好政府、市场、社会之间的关系,纵向上处理好中央、省、市、县、乡各级政府之间的关系,构建一个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共同参与的边疆治理网络,实现边疆治理体制机制的网络化、扁平化与民主化,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边疆治理制度体系。所谓治理政策创新,是指在国家边疆治理战略指导下,以边疆治理制度体系为依托,在微观操作层面上实现边疆治理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政策过程的透明化、规范化,政策结果的绩效化,公共产品供给方式的多元化。所谓治理方式的创新,就是要进一步完善边疆治理构架、改进边疆治理方式,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特别是要加强依法治理,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是提升边疆治理能力的关键举措。
保障和改善民生,决战脱贫攻坚是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丰富内涵的价值旨归
保障和改善民生,决战脱贫攻坚是共享发展理念的体现,是民心所向,是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重要着力点。云南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贫困县最多,贫困人口基数很大,交通、通信方面基础设施滞后,脱贫任务异常艰巨。在精准扶贫战略实施的短短7年时间里,云南有843.8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发生率由2013年21.7%降至2019年1.32%,独龙族、基诺族等“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整族脱贫,创造了“一步跨千年”的现实奇迹,脱贫质量得到人民认可,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云南牢牢把握“两不愁三保障”基本标准,严把贫困人口退出关,稳定扶贫政策,聚焦深度贫困地区,聚焦工作难度大的县乡村,聚焦特殊困难群体,强化分类施策、挂牌督战,集中兵力、集中财力、集中物力,逐一破解贫困歼灭战中的难点痛点堵点;云南积极发展教育事业,持续改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办学条件,实施“两免一补”、雨露计划、助学贷款、国家助学金等教育扶贫政策,使近百万贫困地区学生掌握一技之长,拔掉穷根、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云南坚持产业扶贫,建立通过企业、大户、合作社带动贫困户发展的多种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农民工多渠道就业、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云南全省符合参保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实现应保尽保;云南实施健康扶贫30条措施,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参加基本医保和大病保险;云南用3年时间解决了超过130万户约500万人的农村贫困群众住房安全问题,改造后的农房达到了“安全稳固、遮风避雨”的基本要求;云南坚持“富脑袋”和“富口袋”并重,加强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把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我们要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决战脱贫攻坚”的讲话精神,围绕保障全省各族人民“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重点民生领域,不断增强贫困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握紧发展这把“总钥匙”,坚持以乌蒙山区、石漠化地区、滇西边境片区以及藏族聚居区等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作为主战场,采取特殊措施,积极推进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深入开展滇沪合作、部省合作和区域合作,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践行初心使命,激发奋进新时代的力量是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丰富内涵的根本保证
践行初心使命,就要深刻把握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定位,把初心化作人生的追求,把使命化为个人的担当,始终坚定人民立场,以高度的理论自信、坚定的政治信念迎接新挑战,实现新作为。一要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永恒课题。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不断加深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大意义、科学体系、丰富内涵的理解,学深悟透、融会贯通、真信笃行,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二要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终身课题。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初心使命的重要论述,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终身课题,形成长效机制,坚持不懈锤炼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坚守初心,就要坚定理想信念,不断强化理论武装、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传统、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不断培植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牢记使命,就要增强忧患意识、勇于担当负责、积极主动作为,在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大局中找准定位,在本职岗位上忠诚履责、尽心尽责,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三要扎实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勇于自我革命,从严管党治党,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我们要认真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把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的责任记在心上、扛在肩上,真正落实在行动上,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强化纪律规矩,发扬自我革命精神,奔着问题去,以刮骨疗伤的勇气、坚忍不拔的韧劲坚决予以整治,全面彻底干净肃清白恩培、秦光荣、仇和等流毒影响,营造云南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作者系 云南省社会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 张瑞才)
来源/作者:社会主义论坛 责任编辑:代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