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讲坛:《道德经》与文化自信
时间:2017/9/18 15:22:11|点击数:
8月10日下午,由湖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的荆楚讲坛大型公益讲座走进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学术报告厅,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刘固盛为在座机关干部和老子学说爱好者解析《道德经》与文化自信。本次活动由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周南文化沙龙共同承办。讲座由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副馆长黄春华主持。《道德经》历来备受社会各界重视,它精深玄奥的思想不仅在历史长河中闪耀着哲学光彩,而且在当代社会仍给人智慧的启迪,具有跨越时空的恒久价值。从“道”的内涵出发,刘固盛深入剖析了《道德经》的主要思想、老学的源流以及在世界范围产生的影响。
老子思想
老子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建立起了以“道”为核心的哲学体系,从此,中国才有了关于宇宙本源演化的系统的哲学。“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为天下母”,这便是老子“道生万物”的宇宙观。反者道之动,事物是辩证统一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在“道”的指引下,任何事物都会朝相反的方向转化。老子讲究“道法自然”,万物有其法则,人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
《道德经》充满了政治和人生智慧。老子提倡“无为而治”“处下不争”,刘固盛解释道,老子的“无为”并非无所作为,而是“君无为,臣有为”“上无为,下有为”,这样才能“治大国若烹小鲜”;“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因此才能“无为而治”“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还强调公平公正的重要,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天网恢恢,疏而不失”。“上善若水”,水向低处流,并且滋润万物,做人也要低调平静,灵活而不失原则,有为而顺其自然。老子认为“身重于物”,名声、钱财与生命相比都是相对次要的。老子还强调“以德报怨”,这并非提倡纵容罪恶,而是用善去感化世人,比孔子的“以直报怨”更进一层,是一种理想的人生境界。
《道德经》不仅揭示出宇宙万物的存在根源和规律,而且洞悉了社会发展的普遍法则和人性的本质,由此提出从天道到人道的哲学思想,这是《道德经》之所以成为永恒经典的内在原因。
文化源流
《道德经》对中国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魏晋时期王弼等人通过注老构建了玄学体系,唐代道教在老学基础上发展出了重玄学,宋代陈景元将老学引入儒学,为朱熹理学奠定了基础。这些思想都成为了中国哲学的宝贵财富。老学也获得了中国近代西学名家的高度评价,严复认为老学和西方哲学“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立足于西学的视野释老,近代老学为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了媒介,也为理解西方思想提供了深刻的哲学基础。
老子的思想在治国安邦方面有独特的价值,受到了古代国家治理者的高度重视,并得到了充分发挥运用。唐玄宗等四位皇帝先后御解《道德经》,历代文武大臣对老学进一步阐发,明代甚至出现官员群体解老的现象。魏源认为,老子思想的原旨是黄老之学,是用来治理国家的。汉初奉行黄老之学,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出现了文景之治;唐代推行老学而有贞观盛世;宋太祖读老学“民不畏死”调整政策推行德化,作奸犯科者逐渐减少。
老子思想与现代科学的观点具有惊人的相似性。“道可道,非常道”与量子力学中的“测不准”定律相符,“有生于无”与量子宇宙论对宇宙起源的看法不谋而合。老子强调直觉思维,而越来越多的科学家认为科学研究离不开直觉思维。爱因斯坦说:“我相信灵感与直觉”;钱学森认为,科学技术工作必须兼用形象或直感思维,甚至要得助于灵感或顿悟。老子思想与科学的相通,不仅有助于我们从更高的层面认识老子之道的思想价值与现实价值,还促使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进行重新思考。
世界影响
《道德经》是被译成外文版本和语种最多的中国典籍,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受到重视。《道德经》在三国时期传入朝鲜,隋唐时期传入日本。据荷兰学者沃尔夫统计,仅从1816年到1988年的172年间,《道德经》就有252种西文译本问世。黑格尔、尼采、托尔斯泰等文化名人对《道德经》极为推崇,汤川秀树认为,老子在两千多年前就预见了今天及未来人类文明能达到的状况。
最后,刘固盛全面梳理了《道德经》所蕴含的思想智慧,认为老学完全可以和现代社会相适应。这些思想具有跨越历史、连接现实、面向未来、走向世界的恒久价值,对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具有重大意义。刘固盛的讲解使听众对《道德经》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思考,现场爆发了雷鸣般的掌声。
来源/作者:湖北社会科学网 责任编辑:念鹏帆